地理過程分析大匯總
地理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尤其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現出空間上的特征演變, 使地理事物變得更加復雜。這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 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地理過程解題思維
(一)階段環節法
地理過程有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依據其發生的先后階段和環節進行推理,是解答過程類試題的主要方法。在整個地理過程中, 階段好比是線段,環節好比是節點, 階段重在趨勢性,體現出過程的持續發展,環節重在變化性,體現出過程的階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為例進行理解, 第一階段是地殼不斷下陷, 環節是形成了地塹; 第二階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斷沖積, 環節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鹽堿化的形成過程, 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水漫灌, 地表水下滲, 地下水位抬高, 導致地下鹽類物質隨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階段是該地由于蒸發旺盛,地表水分蒸發殆盡,留下鹽分,導致鹽堿化的形成。
階段環節法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沖積扇的形成過程, 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區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形成的扇狀堆積物, 因此可逆向推斷為什么會沉積在該處, 再推斷為什么會有大量泥沙碎石。從而整理出其形成過程:先是山區河流流速快, 經常攜帶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 由于地勢變緩,流速減小,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最后這些物質堆積成扇狀,形成了沖積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過程的形成, 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抓住了這些要素的發展和變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體的地理形成過程。以三角洲為例, 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時,河流入?谔幩缕露绕骄, 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 河水流速減慢, 河流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 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決于河流泥沙堆積,即與泥沙來源和泥
沙沉積條件兩個要素密切關聯。2008 年全國高考文綜卷考查 G 河(剛果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學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積兩個要素, 再輔之以一些要點的組織即可。解題思維角度一是泥沙的來源少,因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 ,水土流失較輕。”思維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積,因為“處入?诟浇,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積“;再如“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學生只要從水循環的幾個組成要素——補給、 蒸發、地表徑流進行正確回答,均可給分。參考答案是“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
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據大氣對流和山谷風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學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兩大要素“水汽”和“凝結” ,并聯系到“夜雨”進行思維構建。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盆地,空氣擴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說明白天雨少,答題角度可從三方面把握, 一是白天水汽多導致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 空氣上升對流運動弱, 凝結少,導致降水減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導致大氣逆輻射增強,近地面氣溫較高,空氣對流強,凝結多,形成夜雨; 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風, 冷氣流順著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劇了暖空氣抬升,加速對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繪圖法
地理過程類試題涉及較多的地理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趨勢, 其運動和發展變化有一定的趨勢性和規律性, 而試題所提供的圖文信息, 可能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瞬時狀態或片段特征,學生把它們割立開來觀察, 導致對其發展趨勢的整體把握不清,產生解題思維障礙。運用地理繪圖法,可將這些零碎的地理過程連接在一起,更加直觀地反映出地理整體過程。
(四)假設推斷法
“假設” 是科學研究和分析的一種常用思維方法。它是根據現象或問題提出新問題, 然后進行大膽猜測,提出各種假設,再通過推理、實驗或過程模擬逐一進行剖析驗證,去偽存真,從而得出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解答,可先進行某種假設,然后推斷其發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則排除假設,進行新的假設,一直到正確為止。當然, “條條大路通羅馬”,假設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設也可能推斷出同一正確的結果。
上一篇:如何分析天氣圖?
下一篇:新建一中2003屆高三地理百題小練1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xczjbxx.com/jiaoxue/beike/21558.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