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圖2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9~11題。
11.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為
【考查目標】案例材料展示了蛟河盆地內的緩丘和河谷空間結構的典型剖面,蛟河盆地位于長白山地,長白山地為新構造運動的隆起區。但蛟河盆地為斷陷盆地,與周邊山地強烈抬升不同,抬升幅度較小。其受新構造運動影響較弱,既沒有受到明顯擠壓進一步褶曲,也沒有明顯抬升造成河谷深切,可以看作構造運動的穩定區。案例簡明,但內涵豐富。本組試題要求學生在解讀剖面圖的基礎上,分析內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該部分屬典型地貌分析內容,展示了小尺度地域空間地理規律,對考查學生區域認知有明顯作用;展示了自然環境整體演變過程,對理解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演變有明顯價值。
【試題分析】第9題為地貌類型區分題。地貌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地貌又是不斷演變的,存在次序和一定的繼承性,必須區分地貌形成的時段性。圖2反映了吉林蛟河盆地內的緩丘和河谷的巖層形態。根據多處地質剖面觀察,緩丘組成物質主要是白堊紀湖相砂礫巖,顏色淺白,偶有黑色煤層,部分剖面可見侏羅紀紅色砂礫巖。緩丘海拔300米,拉法河河谷海拔220米。河谷包括河床、漫灘和階地,沉積物為礫石層和粗砂層。河谷兩側的砂礫巖巖層傾向相對,傾角在10°-15°左右。據此簡化概括出圖2所示的剖面圖。白堊紀湖相沉積巖形成時巖層平直,之后巖層受到構造運動的擠壓褶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吉林蛟河盆地位于溫帶濕潤區,目前山體受流水侵蝕,不斷降低,谷地持續接受沉積,谷地擴展、增高,向斜谷演變為河谷。構造地貌特征正逐步被流水地貌取代,但區域地貌基本格局尚未發生變化。因此,根據剖面示意圖可以判斷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構造運動,本題正確答案為C。
第 10題為相關分析題,要求重點分析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材料僅給出了山坡與谷地植被不同的信息,其實山坡與谷地的地方氣候、土壤類型、成土母質、水文特征也均不同。例如,山坡水文特征為淋溶性,可溶性鹽基被淋溶,土壤為鹽基飽和度低的森林土壤,相應的地球化學元素為殘積型;河谷中低平地的水文特征是地下水影響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受到潛水常年或季節性浸泡,形成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因此,可以概括山坡與谷地差異為山體的地域分異。也就是說,形成山坡與谷地兩個自然地域分異的原因是以水為代表的坡面與溝谷之間的物質遷移,使得坡面和河谷形成的不同類型的自然要素配置。如河谷的典型自然要素配置是:低平地一較黏重母質—潛水—草甸土—草甸植被—過濕的局地氣候;坡面的自然要素配置是:坡地—較粗大粒徑母質—淋溶水—森林土—森林植被一略干的局地氣候?梢,區域分異是綜合性的,而非單一要素。本題中案例區域分異的基本原因是存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遷移,而水遷移的直接后果是水分的區域差異,主要體現在河谷低平地土壤水分過多。即可以理解為區域間水遷移的后果為區域間土壤水分不同,進而影響植被發育,導致河谷低平地發育了喜濕的草甸植被,坡地發育了森林。也就是說,坡地與谷地植被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土壤水分不同,而土壤水分不同的原因不是坡地與谷地的氣候差異,而是水分運移。因此,D項“土壤水分”是正確答案。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常常把氣候定義為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本題試圖糾正這一說法,指出不同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地理學總是試圖分析不同區域、不同時段變化(包括分異)的不同主導因素,而不是給出一成不變的某一要素作為主導因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河谷低平地上常發育草甸植被,河谷內地勢較高的區域受地下水影響弱,盡管水分也較為豐富,還是可以生長森林。
第11題為自然地理過程分析題。自然地理過程是存在發育環境的,包括內環境(地質環境)和外環境(大氣環境),如果發育環境發生變化,自然地理過程也就會發生改變。本題假定案例區域中自然地理過程發育環境持續穩定,自然地理過程仍按目前趨勢繼續發育,要求分析其體現在植被上的后果。案例中的自然地理過程簡單地說是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谷地與坡地高差越來越小,當初的構造地貌逐漸被消除,那么坡地補給谷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將越來越少。同時谷地面積加大,單位面積得到的來自坡面的補給水更少,喜濕的草甸植被比例下降,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試題亮點】典型的地帶性植被是與氣候相適應的,也就是說,由于坡面有水分輸出,目前坡面植被是“近似的”地帶性植被,耐旱樹種比例略高于地帶性植被,而河谷有水分輸入,喜濕的植物較多,只有消除了區域間水分的輸入、輸出,才能真正發育典型的地帶性植被。在大尺度地理空間規律的形成中,區域間水分遷移與大氣一下墊面水分遷移相比,數量較少,可以不加考慮。但是,隨著小尺度地理空間規律引入高中地理教學,這一問題就必須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