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技術進步對人口分布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據此完成4~5題。
4.影響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是
5.1870年后,美國用水來源結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
【考查目標】本組試題以河流對美國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變化為背景,材料、設問與人口地理基礎知識結合緊密。通過文字信息的呈現,考查學生的地理空間重建與推理能力、綜合提取與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人口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都有較好的評價效果。
【試題分析】有研究分析了 1790年以來美國河流對人口空間分布影響的變化,發現在1870年之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河流對人口分布影響逐漸減弱、地下水作用逐漸增強,地下水的可獲得性等使得人口分布逐漸遠離主要河流。該研究根據美國人口分布密度與人口離主要河流距離的變化,獲得并驗證了這些研究結論。結合該研究成果得到的有關河流與人口空間分布的關系,設計2個問題。
第4題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回答“影響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從所給的文字材料可以看出,“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是“更加趨向臨河分布”?梢酝浦,在美國的早期發展中,人口是趨向河流分布的,這主要是由于農業與居民生活用水等需要。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的工業、內河運輸發展迅速。工業用水需求大、原材料與產品運量大,河流運輸不僅能滿足工業運量大的需求,且運輸成本低。因此,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學生根據材料,結合自己掌握的人文地理背景知識,很容易推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第5題要求學生結合材料進行簡單推理,分析“1870年后,美國用水來源結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哪些方面。學生在回答本題時,一定要結合材料背景,即“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材料已經限定了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只需要考慮“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的情形即可。而A項“河流水比例上升”,則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增強,與材料矛盾,是錯誤選項。1870年后美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雖然地下水得到大力開發,但河流水仍然是主要用水,
河流水用量隨著人口增加而增加,因此B項“河流水用量減少”是錯誤選項。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地下水已逐漸成為一個關鍵水源。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電力的廣泛使用,地下水抽水變得經濟高效,美國的地下水開采量顯著增加,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因此,C項“地下水比例上升”為正確答案。雖然隨著電力、機械的廣泛使用,美國的地下水開采量顯著增加,但河流水的用量還是最大的,因此,D項“地下水用量最多”就可以排除。
【試題亮點】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需要有深度思維與獨特見解的人才。高考強調對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考查,關注與創新密切相關的能力和素養,比如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考查學生敏銳發覺舊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擺脫思維定式。這要求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要注重挖掘地理概念、原理的深度,同時也要注意探究概念的靈活性、適用性和廣度;既要注重地理原理的拓展,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學生不僅要掌握概念、原理的基本含義,更需要對其有進一步的思考與獨特的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片段化或片面化地應用一些理論或研究結論多,對一些地理研究結論或理論進行深入思考少。這種現象不利于提升地理教學效果,不利于挖掘學生的地理深度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很容易陷入死記硬背、“機械刷題”的循環,非常不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不符合選拔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比如,講到河流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時,往往存在“河流影響人口分布,人口趨向河流分布”的思維定式。但這個結論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隨著技術的進步,河流的影響力會發生變化。本組試題就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展示了擺脫思維定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