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地理試題
仁化縣位于廣東省北部,地處南嶺山脈南麓,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位于仁化縣周田鎮的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于2009年籌建,如今已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屬深加工、儲能、新能源電池材料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下圖為仁化縣有色金屬礦產分布及周田鎮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的主要區位優勢有( )
①位于仁化縣幾何中心處
②有色金屬資源供應充足
③交通干道交會,通達度高
④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近年來,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著力引進的企業( )
A.技術水平高,產業鏈較長
B.資源依賴性強,生產規模大
C.產品質量好,市場銷路廣
D.加工出口為主,來自護寧杭
3.在“雙碳”背景下,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的發展重點是( )
A.減小有色稀貴金屬冶煉產業規模
B.構筑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C.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結構
D.減少化石能源的開采量
成都市最新規劃將城市布局從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其中的“一山”指的是龍泉山。龍泉山的總體定位也由原來的生態屏障升級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其主體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如圖示意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利于成都市( )
A.為城市的發展留有余地
B.實現基礎服務設施共享
C.擴大城建規模,吸引科技人才
D.全力培優生態,合理布局產業
5.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①提供休閑旅游空間
②合理布局鄉村聚落
③傳承民俗文化
④發展生態農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地球上有一個地方,地面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太陽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時間太陽永不落下,全是白天,稱為“極晝”,有半年時間見不到太陽,全是黑夜,稱為“極夜”。如圖示意該地太陽升起的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圖示地點指的是( )
A.北極圈
B.南極圈
C.北極
D.南極
7.該地太陽升起的日期大約在(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山谷風是一種局地環流,山西省山谷風現象較為普遍,以太原盆地北部最為典型。盆地北部狹窄部分南北長約25千米,東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達1000多米,山間距離平均不到15千米。當地居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伏天走坡不走谷”的經驗,下表為太原市某日平均風向變化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太原盆地北部山谷風發育典型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 )
A.北部地形閉塞,冬季風運行受阻
B.汾河流經,河流下切作用強
C.盆地南北狹長,東西山地海拔高
D.地塹構造發育,呈南北走向
9.該日,太原市形成谷風的時間為( )
A.12時
B.13時
C.18時
D.20時
10.山區老鄉“伏天走坡不走谷”一般選擇在( )
A.山風盛行時
B.谷風盛行時
C.山風轉谷風時
D.谷風轉山風時
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發源于廣西興安縣,干流全長844千米,流域面積94660平方千米。湘江水量充沛,歷史最大流量為最小流量的210倍之多。下圖為湘江水系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湘江年最大和最小流量相差懸殊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河段水系呈扇形
B.山區水土流失嚴重
C.降雨量的變率較大
D.夏秋頻受臺風影響
12.湘江流域徑流量有三個高值區,最可能是( )
A.西部、西南部、東南部
B.東部、西南部、東南部
C.北部、西北部、西南部
D.南部、西南部、西北部
歐洲國家人口分布存在差異,人口年齡結構也不同。下表為歐洲部分國家≤2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由表可知,≤20歲人口比重一般( )
A.經濟越落后的國家越低
B.經濟越發達的國家越低
C.沿海國家比內陸國家高
D.內陸國家比沿海國家高
14.與表中其它國家相比,愛爾蘭≤20歲人口比重最高,說明該國近年來( )
A.經濟活力較強
B.人口密度較小
C.環境清潔優美
D.交通更為便利
土壤侵蝕是指土壤及其成土母質在水力、風力、凍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的過程。土壤侵蝕是影響我國土地利用的關鍵因素之一,如圖示意河北省土壤侵蝕類型與土壤侵蝕強度存在差異的甲、乙、丙、丁四地的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甲、乙、丙、丁四地土壤侵蝕以風力侵蝕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圖中丁地土壤遭受水力侵蝕比較微弱,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深厚,植被茂密
B.地處平原,河流流速慢
C.土壤緊實,質地粘重
D.聚落密集,土壤硬面化
二、綜合題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以風電、光伏發電為重點,以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等為補充,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下圖為山東省“十四五”大型新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圖。
(1)比較山東省“十四五”三大新能源基地的能源構成差異。
(2)簡述山東省風電站的區位選擇特點,分析其區位選擇的合理性。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釣魚島面積約3.9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的362米,距溫州市約356千米,距福州市約385千米、距基隆市約190千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下圖為的釣魚島地貌圖。
(1)指出釣魚島的成因類型,并說明判斷依據。
(2)描述釣魚島的地勢地貌特點。
(3)以釣魚島上的某一外力作用地貌為例,闡釋地貌形成過程。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喀拉拉邦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文化系統于2013年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830年開始,當地人們修建防海大堤,特大片排出海水的沼澤開辟為耕地,發展稻魚共生農業、內陸漁業、牲畜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是印度唯一在海平面以下種植水稻的地區。如今,旅游業和化學品給濕地造成嚴重污染,保護這一脆弱而獨特的系統已是當務之急。如圖示意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文化系統分布圖。
(1)分析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系統為水稻種植提供的有利條件。
(2)有專家認為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系統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農業生產模式,就此作出合理解釋。
(3)闡釋保護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文化系統的重要意義。
參考答案:
1.C 2.A 3.B
【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仁化縣周田鎮的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地處國道附近,交通運輸十分便利,③正確;仁化縣擁有豐富的鉛鋅及稀貴金屬資源,仁化產業轉移集聚地將發揮現有優勢資源打造有色金屬深加工及稀貴金屬深加工產業基地,②正確;仁化縣幾何中心處為縣政府所在地,該工業園大致在幾何中心處的東南方向,①錯誤;題干和圖示無法得知人口信息,④錯誤。綜上所述,故選C。
2.根據題干可知,仁化縣如今已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屬深加工、儲能、新能源電池材料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要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儲能、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需要的技術水平要求高,因此其引進的企業應是技術水平高,產業鏈較長的企業,A正確;BCD不符合深加工、儲能、新能源電池材料對技術的要求,BCD 錯誤。故選A。
3.根據所學可知,“雙碳”中碳達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達到了最大值,之后進入下降階段;碳中和則指一段時間內,特定組織或整個社會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植樹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實現人類活動二氧化碳相對“零排放”,意味著企業要進行循環、綠色的發展,B正確;減小有色稀貴金屬冶煉雖然在排放上可能減少碳排放,但不符合“雙碳”背景,A錯誤;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不一定與“雙碳”貼合,C錯誤;減少化石能源的開采量與仁化縣產業結構不符合,且減少化石能源開采不是“雙碳”背景下的發展重點,D錯誤。故選B。
【點睛】工業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經濟因素;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農業基礎、技術。(3)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
4.A 5.B
【解析】4.讀材料可知,成都市把“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東部為東部城市新區,因此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有利于成都市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城市的發展留有余地,A正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對實現基礎服務設施共享、擴大城建規模,吸引科技人才和全力培優生態,合理布局產業影響不大,BCD錯誤。故選A。
5.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環境優良,可以為居民提供休閑旅游空間,①正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屬于城市規劃范圍,不能合理布局鄉村聚落,②錯誤;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有利于傳承民俗文化、發展生態農業,③④正確。綜上所述,故選B。
【點睛】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北起金堂縣、南至天府新區、西靠龍泉驛區、東臨簡陽市。它涵蓋了成都平原東緣龍泉山脈成都段;涉及成都高新區東區、成都天府新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簡陽市、金堂縣6個區(市)縣;涵蓋“三湖一山”(三岔湖、龍泉湖、翠屏湖和龍泉山)。由于成都城市布局從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龍泉山的總體定位也由原來的生態屏障升級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在總體上將表現1個城市森林公園、2大功能分區、10個游憩單元、3段特色景觀、3環交通串聯、全域綠道支持的結構。
6.D 7.C
【解析】6.根據題干信息“地球上有一個地方,地面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且一年中有極晝或極夜現象出現,這個地方應該是南極,南極大陸98%的地域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冰雪平均厚度達2000多米,D正確;南極圈和北極圈一樣,是地球上地域的劃分界限,是在地球上劃分的五個氣候帶當中的一個分帶,指的是南北緯66º34′這條緯線,緯線是一個圓圈,除了夏至日和冬至日,該條緯線無法被完全照亮或覆蓋,AB錯誤;北極附近為海洋,C錯誤。故選D。
7.根據題干分析該地為南極,結合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0°),此后繼續南移,因此該地太陽升起的日期應該是秋分日前后,即9月23日前后,該日過后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南極地區開始出現極晝現象,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太陽直射點活動規律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動。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0°),此后繼續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動。
8.C 9.B 10.A
【解析】8.山谷風的成因主要是地勢起伏造成的,地形起伏大,峽谷效應明顯是首要考慮的原因,材料中盆地北部狹窄部分南北長約25千米,東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達1000多米,山間距離平均不到15千米,說明盆地南北狹長,東西山地海拔高,C正確;北部地形閉塞,冬季風運行受阻與山谷風形成關聯性不強,A錯誤;汾河流經,河流下切作用強不能得出相對高差,因此不能作為山谷風盛行的原因,B錯誤;地塹構造發育,呈南北走向不能得出相對高差,因此不能作為山谷風盛行的原因,D錯誤;故選C。
9.天氣晴朗的山地區域,山谷和山坡地區因受熱不均形成的一種局地環流叫山谷風。山風、谷風的轉換時刻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日出及日落以后2-3個小時,分別為山風轉谷風和谷風轉山風的時刻。表格中明確,1時~11時為西北風,11時~13時為東北風,而峽谷為南北走向,北部海拔較高,因此1-13時主要吹山風,13時~18時吹東南風,南部海拔相對較低的谷底,因此,從13時開始,谷風形成,A錯誤,B正確;18時谷風盛行,不是出現的時間,C錯誤;20時開始,風向轉變為東北風盛行時,由北部高海拔地區吹向南部地區,山風出現,D錯誤。故選B。
10.根據材料,伏天走坡不走谷說明山坡地帶涼爽,山谷地區炎熱,此為山風吹拂時間,BD錯誤,山風盛行時,從高山頂而下的冷氣流性質冷而重,因此較為涼爽,A正確;山風轉谷風時,從谷底吹來的氣流勢力相對較弱,且較暖,與俗語情景不符合,C錯誤。故選A。
【點睛】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熱力環流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較為廣泛,例如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等都是熱力環流的具體體現。
11.C 12.B
【解析】11.湘江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降水不穩定,降水變率大,導致河流的徑流量變化大,C正確;上游河段支流少,沒有形成扇形水系,A錯誤;水土流失嚴重與徑流變化關系不大,B錯誤;湘江地處內陸,臺風影響小,D錯誤,故選C。
12.由圖可知,湘江的支流東部和東南部支流多,集水區域廣,流量大,形成高值區;西南部為河流的上游,流經山區,匯水速度快速,形成高值區,B正確;西部支流較少,難以形成高值區,北部由于洞庭湖的削峰補枯作用,難以形成高值區,西北支流少,且有湖泊調節作用,難形成高值區,ACD錯誤,故選B。
【點睛】湘江水量充沛,徑流主要來源于降雨,該流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
13.C 14.A
【解析】13.由表格可知,德國≤20歲人口比重(%)為倒數第二,但德國是發達國家,A錯誤;法國、英國等皆為發達國家,但≤20歲人口比重(%)卻排前3,B錯誤;愛爾蘭、法國、英國、丹麥、荷蘭等為臨海國,整體≤20歲人口比重(%)較高,C正確,D錯誤;故選C。
1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愛爾蘭位于歐洲西部的愛爾蘭島中南部。西瀕大西洋,東北與北愛爾蘭接壤,東隔愛爾蘭海同大不列顛島相望。海岸線長3169千米,2021年愛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5%,是歐洲2021年增長最快的經濟體。2022年愛國內生產總值達4750億歐元,同比增長9.4%,經濟活力增強,對青年人吸引力較大,A正確;人口密度與人口總數與國家面積相關,克羅地亞人口密度與愛爾蘭大致相同,但愛爾蘭較克羅地亞高出7個百分點,B錯誤;環境不能體現≤20歲人口比重最高,C錯誤;交通便捷不是該國≤20歲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D錯誤。故選A。
【點睛】影響人口增長快慢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環境、農業生產、戰爭、政治制度、傳統觀念和習慣。文化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更大。經濟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它決定了人口增長和生存的條件。
15.A 16.B
【解析】15.根據圖示可知,該圖為河北省,甲位于河北省西北部,200mm等降水量線以西,屬于半干旱區,且甲更加靠近冬季風源頭,風力侵蝕明顯,A正確;乙位于燕山南坡,屬于冬季風的背風坡與夏季風的迎風坡,處于半濕潤區,土壤以流水侵蝕為主,B錯誤;并所在為太行山東側,冬季風背風坡,夏季風迎風坡,處于半濕潤區,土壤以流水侵蝕為主,C錯誤;丁位于華北平原,土壤以流水侵蝕為主,D錯誤。故選A。
16.丁位于華北平原,太行山東側,地勢低平,河流流速緩慢,泥沙沉積,遭受水力侵蝕的作用比較微弱,B正確;土壤深厚,植被茂密,遭受的水力侵蝕雖然較弱,但還需要考慮地形因素,結合丁所處的位置,地形因素占主要地位,A錯誤;該地區的土壤大多為壤土和砂質土壤,土壤質地不黏重,C錯誤;聚落密集,人類活動較為頻繁,可能會加速土壤侵蝕,D錯誤。故選B。
【點睛】土壤侵蝕的原因:①降水:降水是氣候因子與土壤侵蝕關系最密切的一個因子。②風:風之土壤侵蝕和風沙流動的的動力。③地形坡度和地形類型:地面坡度和地形類型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因素之一。④土壤:土壤透水性、抗蝕性、抗沖性。⑤植被:植被是影響土壤侵蝕的自然因素中很是重要的一個原因,植被的好壞直接影響土壤侵襲。⑥土壤侵蝕加速的人為因素:毀林毀草開荒,森林過伐嚴重,植被遭到破壞,人口無計劃的增長,超過資源的負荷能力,也是土壤侵蝕加劇的重要原因。
17.(1)膠東半島新能源基地能源構成為核電與風電;魯北新能源基地能源構成為光伏發電與風電;魯西南新能源基地的能源主要是光伏發電。
(2)布局在沿海低地平原,風能資源豐富地區。沿海低地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風電站的建設,且靠近海洋,海陸風與盛行風明顯,風速快,風力大,有能源基礎;且魯北、膠東地區經濟發達,電力需求大。
【分析】本題以山東能源發展為材料,涉及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等內容,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與調動能力,蘊含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由圖可知,山東省能源發展充分結合地區優勢,膠東半島經濟發達,科技力量雄厚,電力需求量大,且靠近海洋,風電資源豐富,因此膠東半島新能源基地電力資源主要是核電與風電;魯北新能源基地熱量資源豐富,水資源缺乏,全年雨量較少,大部分地區在650毫米以下,太陽能資源豐富,因此新能源主要是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魯西南新能源基地地處內陸,年均氣溫較高,夏季炎熱,無霜期較長,是全省熱量資源豐富的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因此新能源主要是光伏發電。
(2)由圖可得,山東省風電站布局在沿海低地平原,風能資源豐富地區;據題可知,沿海低地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風電站的建設,且靠近海洋,海陸風與盛行風明顯,風速快,風力大,有能源基礎;且魯北、膠東地區經濟發達,電力需求大。
18.(1)大陸島。位于板塊交界處,受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隆起出露海平面而形成。
(2)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中央山脊橫貫東西,北坡較緩,南坡陡峻,島的南部有陡崖,整體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3)倒石堆。陡崖發育巖石破碎,海浪拍打或地震引起石塊、碎屑物崩落,在山麓地勢平緩或低凹處堆積形成倒石堆。
【分析】本題以釣魚島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地形類型及特征、內力作用、外力作用等內容,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與調動能力,蘊含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據圖可知,釣魚島位于東海大陸架的東部邊緣,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在地質歷史時期,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抬升地殼;隨后巖層受到內力作用的強烈擠壓,不斷隆起,形成褶皺地貌;隨后出露海平面,受到外力風化作用和海水的不斷侵蝕、剝蝕,變成如今的低山丘陵。
(2)根據圖中河流流向、山峰海拔、陡崖和山脊線分布情況可以判斷,釣魚島整體地勢較低。釣魚島的最高峰高華峰海拔362米,中央山脊呈東西走向,連接主峰高華峰。北部有河流入海,說明地勢較平坦,南部有倒石堆,說明南部較為陡峭,整體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3)圖示倒石堆分布在南部海岸附近,可以判斷是由于海浪不斷侵蝕,而該處又有陡崖分布,巖石破碎,容易被海浪侵蝕,或者地震也會引起巖石碎屑物崩落,在山麓地勢較低平處堆積,形成倒石堆。
19.(1)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位于沿海,地勢低平;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沼澤中淤泥深厚肥沃等。
(2)沿海灘涂沼澤,肥力較大,可開墾的耕地面積較大;能夠有效緩解土地緊張、洪澇災害等問題;修筑防海大堤,可有效減輕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問題,切實保障了沿海地區和國家農業生產的安全行。
(3)保障耕地,確保地區糧食安全,體現了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理念,形成了較好的農業生態循環體系,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分析】本題以印度季風氣候區的庫塔納德農耕區為材料,涉及農業區位因素、區域發展差異與因地制宜、生態農業等內容,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與調動能力,蘊含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讀圖可知,庫塔納德農耕區位于低緯度的阿拉伯海沿岸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雨熱同期,水熱資源豐富;位于沿海,地勢低平,可開墾土地面積大;河流、灌區眾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沼澤中淤泥深厚,土壤肥沃等。
(2)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農業生產模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基于氣候變化的農業生產模式,重點在于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題干信息可知,該區域有特大片排出海水的沼澤開辟為耕地,可開墾的耕地面積較大,且沼澤中淤泥深厚肥沃,可有效緩解土地資源緊張問題;當地人們修建防海大堤,可以阻擋海水倒灌,減輕洪澇災害及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切實保障了沿海地區和國家農業生產的安全。
(3)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文化系統處于三角洲地區,河流、稻田、沼澤、池塘、園地等各種類型生態系統鑲嵌分布,是印度唯一海平面下種植水稻的地區。為區域提供水文調節、衛生、運輸和生物多樣性等多種服務功能。自1830年至今,當地人將沼澤開墾為適宜自身生存的土地,經營水稻種植、內陸漁業、牲畜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保障耕地,確保地區糧食安全,同時體現了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理念,形成了較好的農業生態循環體系。此系統是沿海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模式,同時也有效緩解了土地不足和洪澇災害等問題。
上一篇: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地理試題
下一篇:江蘇省鎮江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初地理試題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xczjbxx.com/jiaoxue/jiexi/2298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