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月考地理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3分,總分48分)
植被是氣候變化最直接、最靈敏的“指示器”,通過對植被的研究可獲得氣候變化信息。黃土高原南部白水河兩岸分布有多處人類文明遺址,氣候變化是影響該地區人類活動及文化演化的重要原因。下圖為白水河流域距今5.53~4.12千年前各類種屬植被數量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與現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植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 耐寒植物豐富度高 B. 亞熱帶種屬數量多
C. 溫帶物種優勢明顯 D. 耐旱植物占比更大
2. 距今5.53~4.12千年期間白水河流域氣候變化總趨勢是( )
A. 暖濕→冷干 B. 冷干→暖濕 C. 暖濕→暖干 D. 冷濕→暖濕
【答案】1. B 2. C
【解析】
【1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白水河位于黃土高原南部,現在的白水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從圖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還有熱帶與亞熱帶種屬植物,因此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最突出的特征是亞熱帶種屬數量多,B正確;耐寒植物豐富度低,A錯誤;現在該地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溫帶物種在現代的優勢更明顯,C錯誤;現代是溫帶季風氣候,而當時有大量熱帶亞熱帶種屬,當時氣候更濕潤,因此現代耐旱物種占比更大,D錯誤。故選B。
【2題詳解】
從圖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期間,熱帶與亞熱帶種屬數量在上升,說明氣候總體在變暖,不耐旱種屬數量先增加后減少,說明氣候先變濕后變干,因此該時期氣候變化總趨勢是暖濕→暖干,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天然植被往往具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特征,是自然環境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通過植被的變化來推測冷暖干濕的變化。
2022年6月5日7時54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1°N,100°E)舉行,三名航天員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天和空間站駐留飛行任務。左圖為“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圖”,右圖為“天和空間站繞地軌道及方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 出征儀式上,航天員所觀測到的太陽方位是( )
A. B.
C. D.
4. 在天和空間站24小時內大致可看到16次日出、日落,其原因是( )
A. 空間站公轉速度慢于地球公轉速度 B. 空間站公轉速度快于地球自轉速度
C. 空間站對太陽升、落的折射現象 D. 空間站公轉方向與地球自轉相反
【答案】3. A 4. B
【解析】
【3題詳解】
結合材料,2022年6月5日7時54分進行出征儀式,該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故酒泉日出東北、日落西北,且日出方位和日落方位關于正北方向對稱,CD錯誤;當地緯度為41°N,正午時太陽位于南側,B錯誤;儀式時北京時間7:54,計算可知當地(100°E)地方時為6:34,太陽位于東側,A圖符合。故選A。
【4題詳解】
地球24小時可見一次日出日落,而天和核心艙可見16次日出落,說明繞地球公轉速度快于地球自轉速度,24小時內繞地球多周,才能經歷多次日出日落,A錯誤,B正確;對日出日落的折射只是會讓同一次日出、日落提前,次數不會增加,C錯誤;讀圖可知空間站公轉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D錯誤。故選B。
【點睛】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日出日落方位就偏哪個方向。
某年5月2日08時至4日20時某一氣旋系統經過東北,影響到長春(43°53'N,125°21'E)、沈陽(41°48'N,123°25'E)等城市,下圖示意該時間段沈陽氣象站和長春氣象站逐小時降水及氣壓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 該天氣系統移動方向是( )
A. 西南 B. 東南 C. 東北 D. 西北
6. 該天氣系統控制期間,與沈陽相比,長春( )
A. 降水歷時長 B. 降水強度大 C. 降水量多 D. 氣溫較高
7. 5月3日9時,長春和沈陽的風向分別為( )
A. 西北、東南 B. 東南、西北 C. 西南、東北 D. 東北、西南
【答案】5. C 6. A 7. D
【解析】
【5題詳解】
由圖中信息知,隨時間推移,氣壓低時降水量較多,且圖中信息顯示沈陽比長春先受低壓控制,故該天氣系統由沈陽移向長春,移動方向是向東北。C正確,ABD錯誤,故選C。
【6題詳解】
由圖中1h降水量大小、降水歷時可知,長春降水強度小,降水量少,而降水歷時長;長春比沈陽緯度高,氣溫應較低。A正確,BCD錯誤,故選A。
【7題詳解】
5月3日9時,低壓中心應該位于沈陽與長春之間,即沈陽與長春分別位于低壓中心西南和東北部,故沈陽盛行西南風,長春盛行東北風。D正確,故選D。
【點睛】氣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氣中水平氣流呈逆(順)時針旋轉的大型渦旋。在同高度上,氣旋中心的氣壓比四周低,又稱低壓。它在等高面圖上表現為閉合等壓線所包圍的低氣壓區,在等壓面圖上表現為閉合等高線所包圍的低值區。
地面凈輻射是指地面吸收的輻射與地面放出的有效輻射的差值。下圖示意夏季我國某氣象站晴天、陰天、浮塵、沙塵暴四種不同天氣情況下地面凈輻射的日變化,其中浮塵天氣是指無風或平均風速≤3.0m/s時,水平能見度<10000m的天氣現象,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8. 該氣象站可能位于( )
A. 東北平原 B. 華北平原 C. 拉薩河谷 D. 塔里木盆地
9. ④代表的天氣情況是( )
A. 陰天 B. 晴天 C. 浮塵 D. 沙塵暴
10. ①曲線上午地面凈輻射顯著高于下午,主要原因是上午( )
A. 太陽高度較大 B. 晝長較長 C. 對流強度較弱 D. 高空云量較多
【答案】8. D 9. B 10. C
【解析】
【8題詳解】
地面凈輻射是指地面吸收的輻射與地面放出的有效輻射的差值。讀圖可知,該地晴天、陰天、浮塵、沙塵暴四種不同天氣情況下地面凈輻射的日變化都相對較大,說明該區域晴天較多,太陽輻射較強,晝夜溫差較大,位于干旱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北方地區,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排除AB;拉薩河谷位于河谷區域,海拔較低,水資源也相對較為充足,并非干旱地區,排除C;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全年較為干旱,D對;故選D。
【9題詳解】
讀圖可知,④的地面凈輻射量的插值的最大的,說明當天為晴天;陰天、浮塵和沙塵暴太陽輻射較弱,有效輻射的差值也較小,排除ACD,故選B。
【10題詳解】
一天中上午時分對流運動相對較弱,降水量較少,天氣較為晴朗,太陽輻射較強,下午時分對流運動較多,天氣較為復雜,高空云量較多,太陽輻射較弱,C對D錯;太陽高度角正午最大,早上較小,同一天的白天晝長時間一致,排除AB,故選C。
【點睛】太陽輻射主要受到地勢高低,天氣狀況,太陽高度,日照時間的長短.在一天中,太陽輻射一般情況下是在中午最高,以12點為中心軸呈拋物線,因為這是和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就是在中午12點最高,逐漸向日出和日落降低,因此只考慮太陽高度的話,上午和下午的太陽輻射相差不大。
L城市位于山區南部的平原地區。外來污染源的輸送及當地山谷風的擴散作用是影響當地PM2.5濃度變化的主要因素。下圖示意某年10月7日L市PM2.5濃度的變化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 外來污染源位于L城市的( )
A. 東部 B. 南部 C. 西部 D. 北部
12. 該日7~8時L城市污染濃度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風擴散了城市污染物 B. 大氣對流旺盛
C. 外來污染物排放量較少 D. 山區空氣清新
13. 由山風轉谷風的時間段是( )
A. 3~4時 B. 9~10時 C. 15~16時 D. 21~22時
【答案】11. B 12. A 13. B
【解析】
【11題詳解】
L城市位于山區南部的平原地區,該地白天吹谷風(由城市吹向山區),即偏南風;9時以后城市污染濃度升高,說明外來污染源位于L城市的南部。B正確,排除ACD。故選B。
【12題詳解】
外來污染源位于L城市南部,夜晚吹山風(偏北風),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擴散,7~8時城市污染濃度降為最低,A正確;7~8時氣溫剛回升,對流活動較弱,排除B;外來污染物排放量并沒有減少,排除C;山區清新的空氣也要借助山風,使L城市污染濃度降低,排除D。故選A。
【13題詳解】
據上題外來污染源位于L城市的南部,該地夜晚吹山風(偏北風),擴散城市污染,白天吹谷風(偏南風),增加污染濃度;8時以后污染濃度開始增大,說明此時風向由偏北風轉為偏南風,即由山風轉為谷風,B正確,排除ACD。故選B。
【點睛】山地地區由于白天和黑夜受熱不均引起熱力環流形成山谷風,白天吹谷風,夜晚吹山風,夜晚時山風的吹拂使谷底暖空氣被迫抬升,形成夜雨天氣。
“副高”是大氣環流的一個重要系統,對高、低緯度地區之間水、熱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我國天氣產生重要的影響。下圖為西太平洋臺風主要路徑及某時副高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 當副高處于圖中位置時,我國最可能出現的天氣是( )
A. 江南春雨 B. 東北夏雨 C. 華西秋雨 D. 貴陽冬雨
15. 當臺風與副高處于圖示相對位置時,臺風四周風力最強的是( )
A. 東側 B. 南側 C. 西側 D. 北側
16. 下列因素中,對臺風移動路徑影響最小的是( )
A. 緯度位置高低 B. 中緯度西風帶 C. 大陸輪廓特點 D. 副高氣流引導
【答案】14. C 15. D 16. C
【解析】
【14題詳解】
圖示副高控制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時間應為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排除D;江南地區受副高的影響看,降水較少,A錯。東北夏雨主要在7、8月份,B錯;此時副高西側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華西地區,水汽條件水汽較足。同時隨著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向華西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貴州的西部和北部地區頻頻交匯,形成華西秋雨,C正確。故選C。
【15題詳解】
結合圖中臺風位置信息,其臺風北側為副高位置所在地,且距離較近,短距離范圍內氣壓變化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最強,故選D。
【16題詳解】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緯度不同,臺風移動路徑明顯不同,臺風移動路徑受緯度因素影響。中緯度西風帶對臺風移動會造成干擾;副高氣流引導也會影響臺風移動路徑。唯獨大陸輪廓特點對臺風路徑影響不大。故選C。
【點睛】臺風屬于熱帶氣旋的一種,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我國把南海與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風力達12級或以上的,統稱為臺風。
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總分52分)
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塔哥尼亞冰原是僅次于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全球第三大冰原,位于南美大陸南端、巴塔哥尼亞高原西側的安第斯山脈中。
材料二:別德馬湖是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一個冰川湖,湖底以基巖為主,別德馬冰川在其西端。別德馬湖的湖水經一條湖間河流注入阿根廷湖,然后經圣克魯斯河注入大西洋。別德馬湖自形成后湖水水位年變化一直較小。
(1)簡析巴塔哥尼亞高原成為全球第三大冰原區主要原因。
(2)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別德馬湖水位年變化較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1)緯度較高,海拔高,寒流影響,氣溫較低;西風迎風坡,降水豐富;山地高原海拔高,面積大,冰雪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積冰川形成。
(2)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量較;湖底以基巖為主,下滲少;地處(安第斯山)背風坡,降水少;氣溫較低,冰川融水量小,入湖徑流量變化;湖東南端有外泄河流,可外泄多余水量。
【解析】
【分析】本題以巴塔哥尼亞高原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冰川的影響因素、水循環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地理核心素養。
【小問1詳解】
冰原區的主要原因可以從氣溫、降水和地形的角度進行分析。從降水來看,南美大陸南端的巴塔哥尼亞高原西臨太平洋,地處西風帶迎風坡,降水豐沛。從氣溫來看,巴塔哥尼亞高原所處的緯度位置較高,氣溫較低,另外也受秘魯寒流影響,降溫減濕,從地形來看,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勢較高,地形起伏較小,冰雪不易融化和運動,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積冰川形成。所以,成為全球第三大冰原區。
【小問2詳解】
水位年變化小的原因可以從來水和去水兩個角度分析,影響來水的水循環環節有降水、徑流,影響去水的水循環環節有蒸發、下滲、徑流等。依據材料及圖示,可以總結別德馬湖來水較少:處于西風帶的背風坡,降水較少;該地地處中緯,溫度低,冰川融水較少,補給量少。別德馬湖去水較少:緯度高、溫度低、蒸發弱;有河流在湖泊水位高時排水維持湖泊水位。
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剛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剛果盆地沼澤區域有大量泥炭存在,泥炭地被認為是最大的陸地碳儲庫。在被水覆蓋的區域,植物(碳)在缺氧條件下被儲存。但泥炭沼澤干涸時,會向大氣中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有專家認為,剛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從碳匯到碳源的臨界點(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碳源是指向大氣中釋放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近年來,中國與剛果盆地地區國家的碳匯合作不斷加強。下圖示意剛果盆地(局部)等高線。
(1)從地形地貌角度,說明剛果盆地內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的原因。
(2)試對“剛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從碳匯到碳源的臨界點”這一論點做出合理解釋。
(3)推測中國可在剛果盆地合作開發的清潔能源類型。
【答案】(1)海拔低,氣溫高;盆地地形,濕度大;多沼澤、河流,地表破碎,聯系不便。
(2)氣候變暖,蒸發加;氣候異常,降水減少;植被破壞,涵養水源能力下降;人類對沼澤的不合理利用。
(3)太陽能;緯度低,正午太陽高度大,太陽能豐富;(水能;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豐富,河流多,落差大,水能豐富。)
【解析】
【分析】本題剛果盆地相關圖文資料,考查了人口分布、土壤的形成、碳排放及能源利用等相關知識,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問題的能力。
【小問1詳解】
讀圖可知,赤道穿過剛果盆地,海拔低,氣溫高;剛果盆地四周高,中間低,為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擴散,濕度大;剛果盆地降水豐富,多沼澤、河流,地表破碎,聯系不便。
【小問2詳解】
材料“泥炭沼澤干涸時,會向大氣中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可知,氣候變干會加劇碳排放,而當今全球氣候變暖,蒸發加劇、氣候異常,降水減少,是氣候較之前更為干燥;同時熱帶雨林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能力下降;人類對沼澤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劇了碳排放。以上諸多因素使剛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從碳匯到碳源的臨界點。
【小問3詳解】
根據圖中剛果盆地的位置可知,剛果盆地緯度低,正午太陽高度大,太陽能豐富,因此中國可在剛果盆地合作開發的清潔能源類型是太陽能;(或:剛果盆地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降水豐富,河流多,落差大,水能豐富,因此中國可在剛果盆地合作開發的清潔能源類型是水能。)
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圭亞那地處南美洲北部,該國河流廣布、礦產豐富,但電力資源短缺。埃塞奎博河為圭亞那最大河流。
材料二:圖為“圭亞那及其周邊地區地形圖”。
(1)分別寫出甲、乙兩地的植被類型名稱。
(2)簡析乙地降水較少的原因。
(3)推測圖中大壩的主要功能并說明該大壩建設在此處的合理性。
【答案】(1)甲:熱帶雨林;乙:熱帶草原。
(2)乙地海拔高,熱量相對較少(氣溫低),上升氣流弱(對流運動弱);有山地阻擋來自海洋的東北信風,降水偏少。
(3)發電降水量大,徑流量大;地勢落差大,水能豐富;臨近鋁土礦,便于就近供電(緩解電力不足)。
【解析】
【分析】本題以圭亞那及其周邊地區地形圖為載體,主要涉及植被類型、降水成團大壩建設等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問1詳解】
圭亞那位于北大西洋低緯度西岸,由所學洋流知識可知,附近有圭亞那暖流流經,大致由東南方向流向西北方向,如下圖所示。甲地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冬半年位于來自海洋的東北信風迎風坡,降水豐富;沿岸有暖流流經,水熱條件好,發育熱帶雨林;乙地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對流較弱,發育熱帶草原。
【小問2詳解】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乙地雖然緯度低,但海拔高,氣溫低,上升氣流弱(對流運動弱),降水較少;根據圖中信息,有山地阻擋來自海洋的東北信風,降水偏少。
【小問3詳解】
由圖可知,圖中大壩位于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落差較大,應以發電功能為主。當地受赤道低壓帶控制,降水量大,徑流量大;位于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落差大,水能豐富;由圖可知,該大壩附近有鋁土礦,發電后可為當地鋁土礦的冶煉提供電力,便于就近供電,緩解電力不足。
上一篇:山東省濟寧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地理試題
下一篇:新建一中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地理試卷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xczjbxx.com/jiaoxue/jiexi/22988.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