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3--2024學年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
命題人:凌宗勇 審題人:孫強
總分值: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
下圖為某山等高線地形圖和登山線路,雨季M湖湖水經常外泄。十一黃金周期間,小明與朋友一起來這里登山。據此完成1~3題。
A.1180米 B.1640米
C.1380米 D.1520米
2.如果小明及其朋友在②處突遇湖水外泄,最佳的逃生方向是
A.西南 B.西北
C.正東 D.正南
3.登山線路上最晚看到日出的是
A.④地 B.③地
C.②地 D.①地
【答案】1. D 2.B 3. A
【解析】1.據圖等高線數值可知,該圖等高距為100米,根據圖中的指向標,圖中顯示,山頂湖盆北邊有一個鞍部缺口,其海拔高度1500~1600米之間,當湖水水位達到這一高度時,湖水就會從該缺口外泄。由此判斷,B正確。故排除A、B、C,選擇D。
2.據圖可知,②位于河谷地帶,如果研學小組在②處突遇湖水外泄時,應向與河谷垂直的兩側高處逃生。結合圖圖中指向標可知,湖水從北向南外泄,研學小組應向東北或西北方向逃生。故選B。
3.據材料可知,時間為十月一日左右,太陽在東南方向日出,結合圖示,注意指向標,④地東南方向無障礙,因此最早看到日出,D正確;①②③地東南方向有山頂或山脊阻擋視線,因此看到日出較晚,A、B、C錯誤。故選D。
【點睛】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判斷兩點之間能否通視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兩點間有無山脊阻擋,無山脊阻擋則可以通視;二是看兩點間是凸坡還是凹坡。若等高線上密下疏,則坡度上陡下緩,為-一個凹坡,可以通視。若等高線上疏下密,則坡度上緩下陡,為一個凸坡,不能通視。通視問題既可以通過看等高線的形狀來判斷,也可以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
讀某地地質剖面略圖,完成4~5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根據圖中化石推測,動物在這一時期經歷的演化過程是( )
A.海生無脊椎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
B.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爬行動物
C.爬行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
D.爬行動物—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
【答案】4.A 5. B
【解析】4.含三葉蟲化石為古生代早期,含魚類化石為古生代中期,含恐龍化石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為古生代晩期和中生代。根據化石的地質年代關系可知,屬古生代地層的是①②地層,A項正確。
5.從動物的進化來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的時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動物發展的時代,其早期出現了魚類;中生代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盛行。結合圖示化石推測,動物在這一時期經歷的演化過程是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爬行動物的過程。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我國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距離地表約400km的中國空間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據此完成6~7題。
6.符合航天員駐留期間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的是
A B C D
A.先變大后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
C.始終保持不變 D.持續不斷變大
【答案】6.B 7.C
【解析】6.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期間,地球繞太陽公轉經過了近日點(1月初),地球公轉運動角速度先增大再減小,選項B符合題意。
7.駐留期間,太陽直射點始終位于兩地以南,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差值與兩地緯度差一致,故選項C正確。
2021年某樓盤(32°N,121°E)開盤銷售已封頂的1~4號樓。這4幢樓均為18層,層高3米,南北樓間距為50米。下圖為該樓盤平面示意圖。完成8~9題。
A. 4個月 B. 6個月
C. 8個月 D. 10個月
9.一般隨樓層升高房價相應提高。小明想在4號樓購房,希望全年正午都有太陽照射且單價較低。建議他選擇(tan34.5°≈0.7,tan58°≈1.6,tan81°26′≈6.6)
A. 4層 B. 6層
C. 8層 D. 10層
【答案】8. D 9. C
【解析】8.根據地球運動的對稱規律可知,正午樓房底層接受不到太陽照射的時間和又一次開始有太陽照射的時間是關于冬至日對稱的,由此可以推測,該樓層又一次開始有陽光照射的日期為次年1月22日,因此該樓層一年中有2個月正午沒有陽光照射,有10個月正午有陽光照射,D符合題意。
9.要保證全年正午都有太陽照射,需要保證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時即冬至日可以獲得太陽光照;該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H=90°-(32°+23.5°)=34.5°;再由兩棟樓的間距50米,可以求得4號樓冬至日正午有陽光照射的高度L=50×tan34.5°≈35米,再由樓高54米可以求出冬至日4號樓19米以下的樓層正午沒有太陽光照;每層樓高3米,因此7層的一部分及其以下樓層冬至日正午都沒有太陽光照,即8層及其以上的樓層冬至日正午有太陽光照;再由隨樓層升高房價相應提高可以判斷,滿足小明購房條件的最佳樓層為8層,C正確。故選C。
【點睛】太陽高度角對稱規律:(1)以直射緯線為對稱軸的南北兩側,正午太陽高度相等。(2)以直射經線為對稱軸的東西兩側,緯度相等的兩地太陽高度角相等。(3)同一地點關于夏至日(冬至日)對稱的兩天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4)北半球某緯度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等于南半球同緯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5)北半球某緯度在與夏至日(冬至日)相隔幾天的正午太陽高度等于南半球同緯度在與(冬至日)夏至日相隔幾天的正午太陽高度。
下圖是空間上氣溫為3℃的某等溫面上等高線分布圖(單位:m)。讀圖,回答10~12題。
A.①為郊區,④為城區
B.①為谷地,④為山地
C.①為海洋,④為陸地
D.①為陸地,④為海洋
11.若圖示近地面地勢低平,氣溫都為21.5℃,則飛機在圖中①②③④四處飛行時,飛行員感覺最顛簸的是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12.若圖中等值線為等壓線(單位:hPa),且數值變為原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則圖中①②③④四處氣溫日較差最大的是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答案】10.A 11.A 12.D
【解析】10.本題考查熱力環流原理。若該圖是空間上氣溫為3℃的某等溫面上等高線分布圖,則圖示中同海拔①處氣溫比④處低,對應近地面也是如此。如果是城市熱力環流,則①處近地面氣溫低為郊區,④處近地面氣溫高為市區,A正確;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存在,海洋和陸地、山地和谷地氣溫都會隨時間變化,不能確定氣溫高低,B、C、D錯誤。
11.本題考查大氣垂直運動。若圖示近地面地勢低平,氣溫都為21.5℃,則從近地面氣溫降至3℃,①處需要海拔升至3 000米以上,②處需要海拔升至約3 200米,③處需要海拔升至約3 300米,④處需要海拔升至3 500米以上,則①處降溫最快,對流運動最強烈,飛行員感覺最顛簸的是①處,A正確。
12.本題考查等壓線圖的判讀。若圖中等值線的數值三分之一且為近地面等壓線,④處為高壓,天氣睛朗,氣溫日較差最大。故選D。
下圖為春季W時刻亞洲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圖,未來幾天圖中低壓中心向東南方向移動。據此完成13~14題。
A.三地氣溫高低:A<B<C
B.W時刻后,甲鋒面呈逆時針方向運動
C.移動速度快慢:乙<丙
D.未來幾天,B地由偏南風變為偏北風
14.與P氣壓中心成因相同的是
A.夏季的副熱帶高氣壓
B.冬季亞洲的印度低壓
C.冬季的副極地低氣壓
D.夏季城市中心區的低壓
【答案】13.D 14.D
【解析】13.圖示天氣系統為鋒面氣旋,A位于冷鋒鋒后,c位于暖鋒鋒前,都在冷氣團控制之下,B位于冷鋒鋒前、暖鋒鋒后,在暖氣團控制之下,因此,B氣溫最高,A錯誤。讀圖,甲是冷鋒,W時刻后甲鋒面向東移動,不是逆時針方向,B錯誤。根據前面分析,乙為冷鋒,丙為暖鋒,丙的移動速度慢于乙,c錯誤。根據材料“未來幾天圖中低壓中心向渤海移動”,低壓中心從B地的正北方向運動到B地的東南方向,因此B地由偏南風變為偏北風,D正確。
14.讀圖,P地為高壓中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季內陸的高氣壓中心,應是因近地面冷,盛行下沉氣流形成,成因上屬于熱力因素。根據所學,夏季的副熱帶高氣壓、冬季的副極地低氣壓的成因為動力因素,A、C錯誤。亞洲的印度低壓出現在夏季,B錯誤。夏季城市中心區因熱島效應形成低壓,成因上屬于熱力因素,D正確。
下圖為北半球某地等壓面的垂直剖面圖,圖中①和②的海拔高度均為6千米。讀圖,完成15~16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①處風向為
A.西南風 B.正東風
C.東北風 D.正西風
【答案】15.B 16.D
二、綜合題(共52分)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下圖為我國某縣水系和城鎮分布示意圖,境內最高海拔為1 050米,最低海拔為24米。
(1)圖示地區規劃一條由甲城通往西南鄰縣的公路,請說明公路布局的理由。(4分)
(2)對比P、Q兩個大壩選址方案,請評價Q大壩優缺點。(4分)
(3)請你為乙鄉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4分)
【答案】(1)沿河谷修建,地形較平坦,工程量、施工難度小,節省建設投資(2分);盡量連接鄉鎮等居民點,方便居民出行需要(2分)。
(2)優點:水量較大,庫容量較大(2分);缺點:河道較寬,建壩工程量大(庫區淹沒村鎮、農田多,遷移人口多) (2分)。
(3)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山區發展經濟林、緩坡修梯田等);禁止坡地墾荒(植樹種草),保持水土;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點共4分)
【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縣界基本沿流域分界線延伸。公路布局主要考慮修建成本、市場需求、政治或國防需要等,結合材料分析即可。
第(2)題,一般修建大壩主要考慮地形、生態、聚落分布、交通條件、工程量等。根據P、Q兩地的位置及其與河流的關系,可以判斷兩個大壩的優缺點。
第(3)題,讀圖并結合材料二,可以判斷乙鄉丘陵、山地多,因此農業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應因地制宜,針對丘陵、山地提出合理措施。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
年日照時數是指太陽直接輻射地面時間的一年累計值,以小時為單位。下圖是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
(2)寫出圖中甲、乙區域年日照時數范圍,并分別分析原因。(8分)
(3)人們觀測得出結論,城區的太陽輻射量往往低于郊區,請說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2分)。天氣因素(從東南向西北降水逐漸減少,晴朗天氣增多) (2分)。
(2)甲:3 600~3 800小時(2分)。甲位于我國柴達木盆地中,該處海拔較高,空氣稀;且深居內陸,周圍為山地環繞,降水量極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2分)。
乙:2 400~2 600小時(2分)。乙位于祁連山脈東南段,降水較多,晴天偏少,日照時間較短(2分)。
(3)城區的雨島效應,多云(2分);大氣塵埃多,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2分)。
【解析】第(1)題,結合圖中等值線的數值可讀出,圖中日照時數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結合圖中蘭州、銀川等城市信息可判斷出圖示為我國西北地區,從東南向西北受海洋水汽影響越來越小,降水逐漸減少,晴天增多。第(2)題,圖中甲地日照時數為3 600~3 800小時,乙地日照時數為2 400~2 600小時;影響日照時數的原因可從地勢、天氣等方面來分析。第(3)題,城區與郊區相比,大氣清潔度和降水的差異導致了太陽輻射量的差異。
19.讀大氣的受熱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2分)
(2)通常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氣溫________,試分析原因。(4分)
(3)溫室大棚種植的反季節蔬菜品質較露天差,試分析原因。(4分)
【答案】(1)小(2分) 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2分)
(2)高(2分) 大氣逆輻射強(2分)
(3)溫室大棚對太陽輻射具有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大棚內的光照條件差,光合作用弱(2分);溫室大棚內晝夜溫差較小,養分積累少(2分)。
【解析】第(1)題,環節②是被削弱的太陽輻射,故②的能量比①小。第(2)題,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氣溫要高,原因是大氣逆輻射強。第(3)題,溫室大棚蔬菜品質較露天差是因為溫室大棚晝夜溫差小,光照條件差。
20.根據材料和圖表,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某中學地理實驗小組對某城市四個住宅小區的環境進行觀察測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溫升數據并繪制了圖1、圖2(基準溫度取某日平均溫度)。
材料一 下表為幾種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率情況表。
下墊面 | 道路(瀝青) | 混凝土 | 磚 | 石 |
吸收率 | 0.8~0.95 | 0.65~0.9 | 0.6~0.8 | 0.65~0.8 |
下墊面 | 土壤 | 沙漠 | 草 | 水 |
吸收率 | 0.6~0.95 | 0.55~0.85 | 0.74~0.84 | 0.9~0.97 |
材料二 圖1中小區①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較高的小區,平均吸收率為0.74;小區②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較低的小區,平均吸收率為0.64。
(2)分析本次地理實驗小組研究成果對小區建筑規劃和設計的啟示。(6分)
【答案】(1)影響: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區的溫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區(2分)。
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較少,因此它通過地面輻射釋放到空氣中的熱量較少(2分)!
(2)①盡量使用對太陽輻射吸收率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對太陽輻射吸收率較大的瀝青、混凝土來鋪裝全部地面;②增加綠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墊面熱容量(減少地面輻射量);③通過合理布置小區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適當),加強小區的自然通風,從而有效改善小區“熱島效應”。(答案合理即可,3點共6分))
【解析】本題考查熱島效應的影響及成因。分析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對小區溫度變化的影響及原因,要抓住植被信息進行分析,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吸收率小的地面吸收太陽輻射量小,大氣增溫小?偨Y是小區建設要防止熱島效應,從建筑材料、增加建筑間風速等方面建設小區。
第(1)題,圖示小區①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較高,平均吸收率為0.74;小區②為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較低,平均吸收率為0.64;小區①較小區②溫度變化大;即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區的溫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區。地面輻射是大氣增溫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小的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陽輻射量較少,因此它通過地面輻射釋放到空氣中的熱量較少,大氣增溫幅度也就小。
第(2)題,實驗小組的研究成果對小區建筑規劃和設計告訴我們,①吸收率小的建筑與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較少,要盡量使用對太陽輻射吸收率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對太陽輻射吸收率較大的瀝青、混凝土來鋪裝全部地面;②綠地和水面比熱容大,增加小區的綠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墊面熱容量(減少地面輻射量);③風速大有助于減弱小區的“熱島效應”,可通過合理布置小區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適當),加強小區的自然通風,從而有效改善小區“熱島效應”。
本文標題:新建一中2023--2024學年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
上一篇: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月考地理試題
下一篇:衡陽市雁峰區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地理試題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xczjbxx.com/jiaoxue/jiexi/2299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2992.html
上一篇: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9月月考地理試題
下一篇:衡陽市雁峰區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地理試題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xczjbxx.com/jiaoxue/jiexi/2299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