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氣象災害教師教學用書
第六章 自然災害
6.1 氣象災害
【教學目標和要求】
1.利用地圖,指出常見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與分布地點。
2.舉例說明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結合實例或材料,認識不同氣象災害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差異。
【教材設計思路】
為了落實課程標準中“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內容要求”,本節以我國常見的氣象災害為切入點,旨在認識主要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象災害包含的具體災害種類很多,洪澇、干旱、臺風和寒潮是我國最常見的四種。因此,教材選取了以上四種災害類型,每個災害類型一個標題,每個標題均從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具體介紹。
認識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與分布地區是了解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前提,教材對四種常見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及其在世界與我國的分布特點進行了簡單介紹。結合材料說明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教材重點介紹四種災害及其次生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情境設計和案例的內容編排上,以“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主旨。具體來說,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涵蓋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生命健康等多個方面。
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材設計了“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為主題的活動。該活動包括兩個連續的問題。第一問通過材料加深對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分布地點的認識。第二問結合地圖了解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規律。
此外,談起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們多考慮其負面影響。但自然災害也存在對人類活動有利的影響,這點容易被人忽視。因此,“自學窗”旨在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充分認識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多方面影響。
本節內容結構如圖6-2所示。

【內容要點說明】
情境設計
1.城市作為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受洪澇災害影響時的損失較鄉村地區更大。武漢市位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地勢低平,遭受洪澇災害的頻次較高。其中,發生在2016年夏天的武漢特大洪澇災害曾受到廣泛關注。
2.為了緊扣課程標準中“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內容,在進行災害描述時,教材簡要介紹了其發生時間及雨量情況,詳細闡述了此次災害對城市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房屋建筑等方面的影響,以及造成的經濟損失。
洪澇災害
1.洪澇包括洪水和澇漬兩種主要類型。洪水的表征主要是江河洪水泛濫,而澇漬的表征主要是積水淹沒低洼土地。由于洪水和澇漬往往接連發生,在低洼地區很難截然分開,所以通常稱為洪澇。
2.氣候和地形是影響洪澇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其分布。教材指出了洪澇災害按照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主要分布區域,除此之外的其他區域,如沙漠地區、大陸性氣候區及地勢較高的山區,洪澇災害的發生相對較少。
3.洪澇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從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兩個方面來認識。其中,洪澇災害對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涵蓋了生命安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等多方面。洪澇災害引發的泥沙淤積、水土流失等,還會間接影響經濟發展及人類身體健康。
4.關于洪澇災害的影響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洪澇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程度受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這一部分是與情境設計內容相互呼應的。例如,武漢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遭受洪澇災害時損失也較嚴重。
5.不同類型洪澇災害的影響也不相同。在我國,除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區常發生洪澇災害外,山區也常遭受洪水侵襲,即發生山洪災害。“案例”選取近年來比較典型的貴州望謨山洪災害,介紹此次山洪災害的發生過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將此案例與情境設計中武漢洪澇災害進行對比,即可分析山區與平原地區的洪澇災害在災害歷時、洪水流速、對人類活動影響等方面的差異。
干旱災害
1.需要區分干旱與干旱災害的概念。干旱是一種自然現象。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并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時,才稱之為干旱災害,簡稱旱災。
2.旱災對人類活動也有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之分。旱災直接影響農牧業生產。在我國,旱災發生的季節往往與當地作物的生長發育季節重疊,加重了農牧業災情。此外,旱災還通過水資源短缺、沙塵暴、火災、蟲災等次生生態問題或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產生間接影響。但與洪澇災害、地震等相比,旱災對人們生命安全的威脅較小。
3.我國的旱災與澇災呈現在時間上交替、在空間上交錯的時空分布特征。我國不少地方常常出現旱澇交替現象,如先澇后旱或先旱后澇再轉旱等。一年之內,旱澇在時間上交替較多的區域有黃河流域、海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及珠江流域等。另外,在季風氣候的影響下,我國很容易出現某一地區洪澇而另外大片地區干旱,即“這里不澇那里澇,這里不旱那里旱”的現象。
臺風災害
1.臺風的概念往往與熱帶氣旋相關,通常表述為“臺風是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因教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這一部分尚未涉及“氣旋”這個名詞,而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氣壓旋渦。因此,教材中用“大氣旋渦”來代替“熱帶氣旋”,將臺風定義為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2.臺風主要是通過與其相伴發生的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等次生災害對人類活動產生影響。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遭受臺風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東南沿海地區的臺風災情最重。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臺風災害造成的損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寒潮災害
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我國寒潮主要發生在9月至次年5月!逗钡燃墶(2017年10月14日發布)規定,由于強冷空氣的入侵影響,凡是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幅度≥8℃,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氣溫≤4℃的,就稱為寒潮。這個標準是針對全國情況規定的。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寒潮標準不盡相同。對我國南方地區而言,氣溫下降程度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也會造成危害。因此,各地采用的寒潮標準不統一。
【教學建議】
教學思路及方法建議
本節教學總體上可以遵循“案例分析-歸納總結-拓展應用”的思路展開。首先要充分利用“2016年夏季武漢遭遇洪澇災害”等案例,提出核心問題:氣象災害有哪些類型?它們分別具有哪些危害?會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哪些影響?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認識這些災害,進而理解這些災害的危害。同時還可以結合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災害發生過程,初步探究災害發生的原因。具體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教材從情境設計到活動設計都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通過具體災害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分析自然災害。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災害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氣象災害的發生過程、分布特點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教材對應課程標準要求,強調“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避災、防災的措施”。在運用資料時學生要從資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處理。例如,在“案例”貴州望謨山洪災害的材料中,學生要能提取本次災害發生的過程、危害及特征等信息,同時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加工處理,歸納山洪災害所具有的時空特征。
此外,由于自然災害涉及的種類較多,教學中難以面面俱到,因此要注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也就是讓學生能從某些自然災害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分析自然災害一般思路與方法。這就是分析自然災害時,不僅要關注災害發生的過程,還要從中分析其發生規律、時空分布特點以及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在分析自然災害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要能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幫助學生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此外,要引導學生關注災害之間的聯系,要認識到某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并不是孤立的。例如,我國東部地區的洪澇災害和旱災就具有密切的聯系,會發生“南澇北旱”或者“北澇南旱”的現象。
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說明氣象災害時空特征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分析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課時建議 1課時。
實施建議
【導入】
教材以2016年夏季武漢遭遇的洪澇災害為案例設計情境,介紹了本次災害發生的過程及影響,然后引出了三個問題:受災為何如此嚴重?還有哪些氣象災害?它們會對人類活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分析洪澇災害帶來的影響。這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包括對道路交通、農作物、房屋設施、人員的生命財產等方面的影響。同時要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思考可能延伸出的其他問題,例如災害的成因、分布特點等,進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探究。
【洪澇災害】
教學中要注重概念的解讀。在對“洪澇災害”的概念進行講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連續性降水或短時強降水”這一關鍵信息,來認識洪澇災害的發生原因;同時從江河洪水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認識洪澇災害發生的具體表現。洪澇災害的發生主要是受到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響。氣候因素是影響徑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降水直接影響河流的徑流量。降水是徑流形成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所有的降水都會形成洪水。降水量、降水強度、降水歷時、降水區域等是形成洪水災害的決定性因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從氣候因素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這里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世界洪澇災害分布圖,引導學生將洪澇災害分布區與上述氣候區相對應,進而分析氣候尤其是降水因素對洪澇災害的影響。地形會影響徑流的匯集,盆地往往是引起洪水泛濫成災的主要區域。除地形因素外,地表狀況也會影響徑流的匯集,進而造成洪澇災害。例如,植被會影響降水的徑流和下滲,植被稀疏的地表匯水速度較快,易造成洪水危害。地表湖沼的分布,尤其是大型湖泊對徑流起到較好的調節作用,能削弱洪峰,降低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
在闡述洪澇災害的危害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以及數據資料等讓學生列舉洪澇災害的具體危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對洪澇災害的危害進行總結。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洪澇災害還可能導致其他生態環境問題,并引發其他災害,突出地理現象之間的關聯,強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分析我國洪澇災害的主要分布地區。學生對于影響洪澇災害的因素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照地圖就比較容易分析得出結論:我國的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教科書用案例具體闡述了貴州望謨“6·6”山洪災害的發生過程、造成的危害等。這一內容與正文中的“廣大山區也常受到洪水侵襲”相呼應,使學生對山洪災害也有一定了解。此處,教師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比較平原地區的洪澇災害與山洪在分布地區及特征上的差異,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
【干旱災害】
教師在分析干旱災害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干旱與干旱災害的聯系和區別:干旱是一種氣候現象,但是如果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并嚴重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時便形成了干旱災害。理解世界干旱災害分布的主要地區,教師可以從影響干旱的主要因素著手。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及所學知識能夠理解影響干旱災害發生的主要氣象因素是降水和蒸發。教師再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發現世界降水量較小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及大洋洲的內陸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地區,降水量較小而蒸發量較大,因此旱災最為嚴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旱災發生的主要地區。
關于干旱災害的影響,由于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自主發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特別強調干旱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最大,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農業減產;而且也會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影響畜牧業等。此外,干旱災害嚴重時還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旱災對社會經濟的危害。該部分內容可以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教師通過呈現旱災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體會旱災對農業及農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關于我國旱災發生的主要地區及形成原因,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如提問“為什么我國華北地區的旱災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嚴重?”引導學生從氣象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思考。我國華北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年際變化大,容易發生旱災。同時由于該地區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水平高,用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旱災的發生最為頻繁,影響也最為嚴重。在探究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華北地區的氣象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資料來幫助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臺風災害】
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圖6.5講解臺風的概念,臺風是在熱帶或者副熱帶洋面上形成的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臺風在形成初期只是一個熱帶低壓,后經不斷發展,最后成為臺風。臺風在形成過程中,風力不斷增強,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對于臺風的結構,教師通過教材中圖6.5b幫助學生了解即可,不做硬性要求。
關于臺風災害的危害,教師可以通過呈現相關圖片、視頻等材料向學生說明。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臺風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理解臺風帶來的風暴潮等對海岸的影響,如破壞海堤、侵蝕海岸以及海水倒灌等。
關于我國臺風災害分布的主要地區,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中國地圖,讓學生自己判斷哪些地區、哪些季節容易發生臺風災害。教材中圖6.6反映了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的主要路徑。通過該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臺風的分布及影響范圍。學生如果對臺風的概念和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回答有關臺風災害分布的問題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寒潮災害】
教師在解讀寒潮的概念時要特別強調寒潮發生比較迅速,而且會造成大范圍地區的劇烈降溫。寒潮和冬季氣候寒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對于寒潮發生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例如,為什么寒潮主要發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而不是南北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再如,為什么寒潮主要發生在深秋到初春時節?為什么寒潮入侵我國南方地區所造成的危害比北方地區更為嚴重?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讓學生理解寒潮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還能引導學生探究寒潮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差異,同時認識自然災害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
對于寒潮的危害,教師可以提供圖片和視頻資料,或者結合教材中圖6.7和圖6.8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了解寒潮帶來的劇烈降溫以及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等給農業、畜牧業以及社會經濟帶來的嚴重危害。
關于寒潮對我國的影響,教師可以從寒潮源地以及寒潮路徑兩個方面做簡要介紹。學生通過地圖了解影響我國的寒潮主要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
【活動: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
教材中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活動”在材料中提供了國家減災委員會公布的我國2011年“十大自然災害事件”中的5次災害事件,要求學生能通過這5次洪澇災害或旱災來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
在第一個問題的解答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表格信息讀出所列洪澇災害和旱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華西秋雨災害發生在9月上中旬,涉及山西、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地。西南地區的旱災發生在夏秋兩季,涉及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旱災發生在春夏之交,涉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南方洪澇災害發生在6月份,涉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冬麥區的旱災發生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涉及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和甘肅等地。
第二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分析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聯系,認識災害的發生不是孤立的,可能存在聯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地區分布上看,有些地區既發生洪澇災害也發生旱災,例如,山西、河南等地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出現冬春連旱,2011年9月上中旬遭遇嚴重暴雨,發生洪澇災害。在春夏之交,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蘇、安徽等地出現旱災,同年6月份遭受多次強降水襲擊,發生洪澇災害。除空間聯系外,洪澇災害和旱災也具有一定的時間聯系。2011年春、夏、秋季,我國多地在不同時期遭受旱災,而夏、秋季,又有很多地區在不同時期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冬、夏季風勢力強弱的年際變化大,使得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造成洪澇災害和旱災。
評價建議
一、評價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參照學業質量標準,可制定本節評價目標(表6-1)。
表6-1 第六章第一節教學與評價目標
1.本節內容在知識層面上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氣象災害的分布、危害以及成因。評價不僅要注重對知識的記憶,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洪澇災害的分布,要能從影響因素,即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理解洪澇災害的分布特征,說明我國洪澇災害分布集中的地區。
2.教學中也要關注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評估。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評價學生的思維過程。例如,洪澇災害是怎樣發生的(發生的過程)?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除了自然原因外,人類對洪澇災害的發生有哪些影響?教師還可以將某種自然災害的產生原因及影響設計為聯系圖,評價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3.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在本節課中尤其要強調對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以及地理實踐力方面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分析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及影響,評價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影響的全面性,既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有對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在評價時要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災害帶來的不一定都是危害,有時會產生有利的影響。例如,臺風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可能會緩解某些地區的旱情;寒潮可以消滅病蟲害。教學評價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評估,教師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素材,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其進行能力評估。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探究自然災害發生原因的地理實踐活動,并對其活動的設計方案進行評估。
三、評價示例(以教材中活動為例)
活動: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材料略)
1.表6.1(教材中)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分別發生在何時何地?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2。
表6-2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3。
表6-3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6.1 氣象災害
【教學目標和要求】
1.利用地圖,指出常見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與分布地點。
2.舉例說明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結合實例或材料,認識不同氣象災害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差異。
【教材設計思路】
為了落實課程標準中“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內容要求”,本節以我國常見的氣象災害為切入點,旨在認識主要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象災害包含的具體災害種類很多,洪澇、干旱、臺風和寒潮是我國最常見的四種。因此,教材選取了以上四種災害類型,每個災害類型一個標題,每個標題均從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具體介紹。
認識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與分布地區是了解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前提,教材對四種常見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及其在世界與我國的分布特點進行了簡單介紹。結合材料說明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教材重點介紹四種災害及其次生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情境設計和案例的內容編排上,以“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主旨。具體來說,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涵蓋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生命健康等多個方面。
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材設計了“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為主題的活動。該活動包括兩個連續的問題。第一問通過材料加深對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分布地點的認識。第二問結合地圖了解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規律。
此外,談起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們多考慮其負面影響。但自然災害也存在對人類活動有利的影響,這點容易被人忽視。因此,“自學窗”旨在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充分認識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多方面影響。
本節內容結構如圖6-2所示。

【內容要點說明】
情境設計
1.城市作為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受洪澇災害影響時的損失較鄉村地區更大。武漢市位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地勢低平,遭受洪澇災害的頻次較高。其中,發生在2016年夏天的武漢特大洪澇災害曾受到廣泛關注。
2.為了緊扣課程標準中“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內容,在進行災害描述時,教材簡要介紹了其發生時間及雨量情況,詳細闡述了此次災害對城市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房屋建筑等方面的影響,以及造成的經濟損失。
洪澇災害
1.洪澇包括洪水和澇漬兩種主要類型。洪水的表征主要是江河洪水泛濫,而澇漬的表征主要是積水淹沒低洼土地。由于洪水和澇漬往往接連發生,在低洼地區很難截然分開,所以通常稱為洪澇。
2.氣候和地形是影響洪澇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其分布。教材指出了洪澇災害按照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主要分布區域,除此之外的其他區域,如沙漠地區、大陸性氣候區及地勢較高的山區,洪澇災害的發生相對較少。
3.洪澇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從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兩個方面來認識。其中,洪澇災害對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涵蓋了生命安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等多方面。洪澇災害引發的泥沙淤積、水土流失等,還會間接影響經濟發展及人類身體健康。
4.關于洪澇災害的影響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洪澇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程度受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這一部分是與情境設計內容相互呼應的。例如,武漢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遭受洪澇災害時損失也較嚴重。
5.不同類型洪澇災害的影響也不相同。在我國,除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區常發生洪澇災害外,山區也常遭受洪水侵襲,即發生山洪災害。“案例”選取近年來比較典型的貴州望謨山洪災害,介紹此次山洪災害的發生過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將此案例與情境設計中武漢洪澇災害進行對比,即可分析山區與平原地區的洪澇災害在災害歷時、洪水流速、對人類活動影響等方面的差異。
干旱災害
1.需要區分干旱與干旱災害的概念。干旱是一種自然現象。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并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時,才稱之為干旱災害,簡稱旱災。
2.旱災對人類活動也有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之分。旱災直接影響農牧業生產。在我國,旱災發生的季節往往與當地作物的生長發育季節重疊,加重了農牧業災情。此外,旱災還通過水資源短缺、沙塵暴、火災、蟲災等次生生態問題或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產生間接影響。但與洪澇災害、地震等相比,旱災對人們生命安全的威脅較小。
3.我國的旱災與澇災呈現在時間上交替、在空間上交錯的時空分布特征。我國不少地方常常出現旱澇交替現象,如先澇后旱或先旱后澇再轉旱等。一年之內,旱澇在時間上交替較多的區域有黃河流域、海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及珠江流域等。另外,在季風氣候的影響下,我國很容易出現某一地區洪澇而另外大片地區干旱,即“這里不澇那里澇,這里不旱那里旱”的現象。
臺風災害
1.臺風的概念往往與熱帶氣旋相關,通常表述為“臺風是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因教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這一部分尚未涉及“氣旋”這個名詞,而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氣壓旋渦。因此,教材中用“大氣旋渦”來代替“熱帶氣旋”,將臺風定義為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2.臺風主要是通過與其相伴發生的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等次生災害對人類活動產生影響。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遭受臺風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東南沿海地區的臺風災情最重。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臺風災害造成的損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寒潮災害
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我國寒潮主要發生在9月至次年5月!逗钡燃墶(2017年10月14日發布)規定,由于強冷空氣的入侵影響,凡是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幅度≥8℃,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氣溫≤4℃的,就稱為寒潮。這個標準是針對全國情況規定的。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寒潮標準不盡相同。對我國南方地區而言,氣溫下降程度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也會造成危害。因此,各地采用的寒潮標準不統一。
【教學建議】
教學思路及方法建議
本節教學總體上可以遵循“案例分析-歸納總結-拓展應用”的思路展開。首先要充分利用“2016年夏季武漢遭遇洪澇災害”等案例,提出核心問題:氣象災害有哪些類型?它們分別具有哪些危害?會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哪些影響?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認識這些災害,進而理解這些災害的危害。同時還可以結合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災害發生過程,初步探究災害發生的原因。具體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教材從情境設計到活動設計都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通過具體災害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分析自然災害。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災害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氣象災害的發生過程、分布特點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教材對應課程標準要求,強調“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避災、防災的措施”。在運用資料時學生要從資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處理。例如,在“案例”貴州望謨山洪災害的材料中,學生要能提取本次災害發生的過程、危害及特征等信息,同時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加工處理,歸納山洪災害所具有的時空特征。
此外,由于自然災害涉及的種類較多,教學中難以面面俱到,因此要注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也就是讓學生能從某些自然災害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分析自然災害一般思路與方法。這就是分析自然災害時,不僅要關注災害發生的過程,還要從中分析其發生規律、時空分布特點以及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在分析自然災害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要能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幫助學生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此外,要引導學生關注災害之間的聯系,要認識到某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并不是孤立的。例如,我國東部地區的洪澇災害和旱災就具有密切的聯系,會發生“南澇北旱”或者“北澇南旱”的現象。
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說明氣象災害時空特征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分析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課時建議 1課時。
實施建議
【導入】
教材以2016年夏季武漢遭遇的洪澇災害為案例設計情境,介紹了本次災害發生的過程及影響,然后引出了三個問題:受災為何如此嚴重?還有哪些氣象災害?它們會對人類活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分析洪澇災害帶來的影響。這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包括對道路交通、農作物、房屋設施、人員的生命財產等方面的影響。同時要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思考可能延伸出的其他問題,例如災害的成因、分布特點等,進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探究。
【洪澇災害】
教學中要注重概念的解讀。在對“洪澇災害”的概念進行講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連續性降水或短時強降水”這一關鍵信息,來認識洪澇災害的發生原因;同時從江河洪水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認識洪澇災害發生的具體表現。洪澇災害的發生主要是受到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響。氣候因素是影響徑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降水直接影響河流的徑流量。降水是徑流形成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所有的降水都會形成洪水。降水量、降水強度、降水歷時、降水區域等是形成洪水災害的決定性因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從氣候因素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這里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世界洪澇災害分布圖,引導學生將洪澇災害分布區與上述氣候區相對應,進而分析氣候尤其是降水因素對洪澇災害的影響。地形會影響徑流的匯集,盆地往往是引起洪水泛濫成災的主要區域。除地形因素外,地表狀況也會影響徑流的匯集,進而造成洪澇災害。例如,植被會影響降水的徑流和下滲,植被稀疏的地表匯水速度較快,易造成洪水危害。地表湖沼的分布,尤其是大型湖泊對徑流起到較好的調節作用,能削弱洪峰,降低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
在闡述洪澇災害的危害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以及數據資料等讓學生列舉洪澇災害的具體危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對洪澇災害的危害進行總結。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洪澇災害還可能導致其他生態環境問題,并引發其他災害,突出地理現象之間的關聯,強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分析我國洪澇災害的主要分布地區。學生對于影響洪澇災害的因素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照地圖就比較容易分析得出結論:我國的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教科書用案例具體闡述了貴州望謨“6·6”山洪災害的發生過程、造成的危害等。這一內容與正文中的“廣大山區也常受到洪水侵襲”相呼應,使學生對山洪災害也有一定了解。此處,教師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比較平原地區的洪澇災害與山洪在分布地區及特征上的差異,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
【干旱災害】
教師在分析干旱災害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干旱與干旱災害的聯系和區別:干旱是一種氣候現象,但是如果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并嚴重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時便形成了干旱災害。理解世界干旱災害分布的主要地區,教師可以從影響干旱的主要因素著手。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及所學知識能夠理解影響干旱災害發生的主要氣象因素是降水和蒸發。教師再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發現世界降水量較小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及大洋洲的內陸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地區,降水量較小而蒸發量較大,因此旱災最為嚴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旱災發生的主要地區。
關于干旱災害的影響,由于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自主發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特別強調干旱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最大,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農業減產;而且也會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影響畜牧業等。此外,干旱災害嚴重時還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旱災對社會經濟的危害。該部分內容可以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教師通過呈現旱災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體會旱災對農業及農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關于我國旱災發生的主要地區及形成原因,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如提問“為什么我國華北地區的旱災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嚴重?”引導學生從氣象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思考。我國華北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年際變化大,容易發生旱災。同時由于該地區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水平高,用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旱災的發生最為頻繁,影響也最為嚴重。在探究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華北地區的氣象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資料來幫助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臺風災害】
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圖6.5講解臺風的概念,臺風是在熱帶或者副熱帶洋面上形成的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臺風在形成初期只是一個熱帶低壓,后經不斷發展,最后成為臺風。臺風在形成過程中,風力不斷增強,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對于臺風的結構,教師通過教材中圖6.5b幫助學生了解即可,不做硬性要求。
關于臺風災害的危害,教師可以通過呈現相關圖片、視頻等材料向學生說明。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臺風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理解臺風帶來的風暴潮等對海岸的影響,如破壞海堤、侵蝕海岸以及海水倒灌等。
關于我國臺風災害分布的主要地區,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中國地圖,讓學生自己判斷哪些地區、哪些季節容易發生臺風災害。教材中圖6.6反映了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的主要路徑。通過該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臺風的分布及影響范圍。學生如果對臺風的概念和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回答有關臺風災害分布的問題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寒潮災害】
教師在解讀寒潮的概念時要特別強調寒潮發生比較迅速,而且會造成大范圍地區的劇烈降溫。寒潮和冬季氣候寒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對于寒潮發生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例如,為什么寒潮主要發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而不是南北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再如,為什么寒潮主要發生在深秋到初春時節?為什么寒潮入侵我國南方地區所造成的危害比北方地區更為嚴重?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讓學生理解寒潮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還能引導學生探究寒潮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差異,同時認識自然災害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
對于寒潮的危害,教師可以提供圖片和視頻資料,或者結合教材中圖6.7和圖6.8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了解寒潮帶來的劇烈降溫以及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等給農業、畜牧業以及社會經濟帶來的嚴重危害。
關于寒潮對我國的影響,教師可以從寒潮源地以及寒潮路徑兩個方面做簡要介紹。學生通過地圖了解影響我國的寒潮主要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
【活動: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
教材中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活動”在材料中提供了國家減災委員會公布的我國2011年“十大自然災害事件”中的5次災害事件,要求學生能通過這5次洪澇災害或旱災來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
在第一個問題的解答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表格信息讀出所列洪澇災害和旱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華西秋雨災害發生在9月上中旬,涉及山西、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地。西南地區的旱災發生在夏秋兩季,涉及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旱災發生在春夏之交,涉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南方洪澇災害發生在6月份,涉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冬麥區的旱災發生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涉及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和甘肅等地。
第二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分析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聯系,認識災害的發生不是孤立的,可能存在聯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地區分布上看,有些地區既發生洪澇災害也發生旱災,例如,山西、河南等地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出現冬春連旱,2011年9月上中旬遭遇嚴重暴雨,發生洪澇災害。在春夏之交,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蘇、安徽等地出現旱災,同年6月份遭受多次強降水襲擊,發生洪澇災害。除空間聯系外,洪澇災害和旱災也具有一定的時間聯系。2011年春、夏、秋季,我國多地在不同時期遭受旱災,而夏、秋季,又有很多地區在不同時期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冬、夏季風勢力強弱的年際變化大,使得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造成洪澇災害和旱災。
評價建議
一、評價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參照學業質量標準,可制定本節評價目標(表6-1)。
表6-1 第六章第一節教學與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分析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 能夠根據資料,說出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 能夠運用資料,說明氣象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在說明氣象災害成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發生規律 |
說明氣象災害的分布特點 | 能根據資料,說出氣象災害發生的主要地區 | 能夠運用資料,說明氣象災害的主要分布地區,并能歸納其分布特征 |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分析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 |
分析氣象災害產生的危害 | 能夠根據資料,列舉氣象災害對人類活動中某些方面的影響和危害,如道路交通、房屋設施、生命安全等 | 能夠運用資料,較為全面地分析氣象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危害 |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全面分析氣象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及地理環境所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
探究自然災害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 具有初步的災害意識,能根據資料探究災害的發生原因,并進行初步表達 | 具有一定的災害意識,能自主收集資料分析災害發生的過程、分布特點及危害,并能進行初步的原因分析,形成一定的表達 | 具有較強的災害意識和實踐能力,能積極主動地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探究災害的發生機制和形成規律,并形成較為完善的表達 |
二、評價建議
1.本節內容在知識層面上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氣象災害的分布、危害以及成因。評價不僅要注重對知識的記憶,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洪澇災害的分布,要能從影響因素,即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理解洪澇災害的分布特征,說明我國洪澇災害分布集中的地區。
2.教學中也要關注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評估。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評價學生的思維過程。例如,洪澇災害是怎樣發生的(發生的過程)?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除了自然原因外,人類對洪澇災害的發生有哪些影響?教師還可以將某種自然災害的產生原因及影響設計為聯系圖,評價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3.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在本節課中尤其要強調對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以及地理實踐力方面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分析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及影響,評價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影響的全面性,既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有對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在評價時要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災害帶來的不一定都是危害,有時會產生有利的影響。例如,臺風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可能會緩解某些地區的旱情;寒潮可以消滅病蟲害。教學評價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評估,教師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素材,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其進行能力評估。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探究自然災害發生原因的地理實踐活動,并對其活動的設計方案進行評估。
三、評價示例(以教材中活動為例)
活動: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材料略)
1.表6.1(教材中)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分別發生在何時何地?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2。
表6-2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 表現 | 樣例 |
水平1 | 只是從時間或地點一個方面進行說明 | 略 |
水平2 | 能從時間和地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但是地點說明只是涉及區域層面 | 略 |
水平3 | 能從時間和地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不僅說明區域層面,而且具體到省級行政單位 | 略 |
2.表6.1(教材中)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的發生地區有重合嗎?發生時間上又有什么聯系?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3。
表6-3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 表現 | 樣例 |
水平1 | 發現洪澇災害和旱災的發生地區有重合,發生時間有一定的聯系,但是沒有具體展開說明 | 有重合、有聯系 |
水平2 | 能根據材料具體說出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在發生地區上有重合;能根據材料具體說出洪澇災害和旱災在發生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聯系 | 山西、河南等地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出現冬春連旱,2011年9月上中旬遭遇洪澇災害;山西、陜西、河南等地2011年春季出現了旱災,9月份又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 |
水平3 | 能從自然災害的時空聯系上分析洪澇災害與旱災之間的關系,并能分析其原因 | 在2011年春、夏、秋季,冬麥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在不同時期遭受旱災影響;在夏秋季,我國南方地區和華西、黃淮等地區也在不同時期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冬、夏季風勢力強弱的年際變化大,因而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會在不同地區造成洪澇災害和旱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