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地質災害教師教學用書
第六章 自然災害
6.2 地質災害
【教學目標和要求】
1.利用地圖,指出常見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與分布地區。
2.運用實例或材料,說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結合實例,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教材設計思路】
與第一節類似,本節也是為了落實“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而設計的,旨在幫助學生認識主要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與氣象災害類似,地質災害包含的具體災害種類也很多,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其中,我國常見并對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诖,教材分“地震”和“滑坡和泥石流”兩個標題,分別介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規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及其分布。
內容編排上,情境設計選取人們熟知的唐山大地震為素材,重點描繪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契合“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主旨。兩個標題均從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三個方面具體介紹。
“活動”以“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為主題,前兩個設問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讓學生認識自然災害往往具有關聯性,會形成災害鏈條,進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更嚴重、更深遠的影響。第三問讓學生依據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作答,旨在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
本節內容結構如圖6-3所示。

【內容要點說明】
情境設計
1.發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也是20世紀世界地震災害中死亡人數第一的強震。地震發生時,整個唐山市頃刻被夷為平地。即便40多年過去了,人們談起唐山大地震依舊心有余悸。鑒于此次地震的深遠影響,選取唐山大地震作為情境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
2.為了突出“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材引用唐山抗震紀念碑的碑文,詳細闡述唐山大地震的破壞性影響。
地震
1.地震對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還通過引發次生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延等,形成災害鏈或災害群,對人類活動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此外,地震對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長久影響,但因其滯后性和隱蔽性,往往被人忽略。
2.地震往往發生在板塊和板塊交界處。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我國地跨兩大地震帶,是世界大陸地震多發區,地震不僅發生范圍廣、頻度高、強度大,而且危害大。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傮w來看,我國地震西多東少,地震規模也是西部地區大于東部地區,但從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來看,東部地區明顯比西部地區嚴重。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均為山地丘陵區的松散巖體或土體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滑動,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現象,在空間分布上較為重合。因此,本節將兩者合并介紹。
2.滑坡和泥石流的辨別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在野外辨別滑坡和泥石流較為簡單,滑坡是巖體或土體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迸發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塊的洪流。前者多發生在山體表面,后者多發生于溝谷且伴隨大量水流。教材選擇的圖6.11和圖6.12,有助于學生直觀了解兩者的異同。
【教學建議】
教學思路及方法建議
本節教學總體上可以遵循“情境感知-案例分析-分組探究-共同建構”的思路展開?梢岳“河北唐山大地震”的情境,提出核心問題: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進而引出地震的成因及危害。此外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地震災害屬于地質災害的一種。地質災害有多種類型,不僅包括地震災害,還有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這些災害的概念、分布以及危害。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具體教學過程,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教學中要積極倡導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引導學生對地質災害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也可以結合學生的親身體驗,以他們身邊曾經發生或者聽說過的地質災害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災害發生的過程和原因。通過學習災害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對未來生活有很大幫助。
二、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按“概念-原理-案例”的思路幫助學生掌握災害分析的一般思路。
教學中要強調概念的重要性,通過概念教學幫助學生厘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例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災害之間的聯系,認識一種災害可能會引發其他災害,進而理解災害鏈的內涵。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對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震級與烈度、滑坡與泥石流等,進行辨析與區分。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辨析這些相近的概念。
三、地質災害的發生過程及形成原因是學生較難把握的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可視化的教學方式,通過圖形或視頻呈現災害發生的過程,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此外,教科書還通過圖片、資料等形式呈現了一些災害案例,教師可以進一步提供資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探究這些災害發生的特征及原因。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知識,也能提升信息獲取、加工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說明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危害”。“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課時建議 1課時。
實施建議
【導入】
教學中運用教材的情境設計可起到兩個作用。一是導入正文,引發學生對地震災害的思考,進而探究地質災害。二是該情境本身也是一個案例,教師可以在地震災害的教學中將其作為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地震的發生及危害等。
【地震】
學生知道地震發生時主要表現為地面震動,但是對于地震發生的過程比較陌生。特別是一些專業名詞,如地應力、地震波等,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善于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這些概念,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模擬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地震的發生過程。例如,在解釋應力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一張紙作為教具,通過從兩側向內部擠壓和向兩邊拉伸來演示應力的作用。
在闡釋地震的發生過程時,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地震構造示意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圖中涉及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線、震中距以及地震波等概念,教學中不要求學生一一記憶,只要能結合示意圖有一定了解即可。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案例,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次地震災害進行實際分析,并將相關概念滲透其中,在分析中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教學中要注重概念的辨析。在地震災害的內容中引導學生理解震級和烈度的內涵,注意兩者的區別。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越大。烈度是地震發生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烈度除了與震級有關,還受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影響。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即便是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區,地震烈度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別。
關于地震的危害,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從感性認識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地震災害給人們生命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此外還可以結合一些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地震所引發的其他災害。例如,1960年智利8.5級大地震,引發巨大的海嘯,智利沿海地區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壞房屋16萬棟;不僅如此,海浪快速掃過太平洋,使日本沿海大量住宅和農田被沖毀,15萬人無家可歸。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發生8.0級地震,誘發多起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江河形成多個堰塞湖,造成極大損失。在這一內容中,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災害鏈和災害群的概念。各種自然災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常常會誘發一連串的次生災害,這種現象稱為災害的連發性或者災害鏈。準確理解災害鏈也為后續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
教材在地震災害所帶來的影響中還特別強調了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且說明這些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隱蔽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久。這體現了教材的人文關懷,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地震災害給人們心理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全面理解地震的危害。
關于地震的分布,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世界板塊分布圖及世界地震分布圖,通過這兩幅圖來引導學生理解地震分布與板塊交界的關系。該部分內容在初中地理中有所涉及,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初中所學知識,對照地圖說明世界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對于我國地震發生頻繁的地區,教師可以結合世界兩大地震帶說明:臺灣主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西藏、云南、四川等主要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
【滑坡和泥石流】
由于大多學生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缺乏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等素材幫助學生認識災害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概念。在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概念解釋中,教師可以采用比較法說明兩種災害的異同。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中圖6.12和圖6.13引導學生首先從外部特征對滑坡和泥石流進行區分;率巧降匦逼律系膸r體或者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從圖片中也可以看到巖體是整體下滑的。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從圖中可以看到泥石流是水和沙石混合并傾瀉而下的。這兩種災害也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導致的地質災害,而且都具有突發性的特點。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影響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因素?梢越M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轮饕鞘苤亓σ蛩赜绊,因此較大的坡度是引發滑坡的重要因素。此外,巖體中滑動面的存在和降水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由于巖體中存在滑動面,當大量雨水浸入,滑動面摩擦力減小,同時滑坡體載荷増加,就容易發生滑坡現象。因此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而影響泥石流發生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坡度、降水以及地表的破碎度等。因此,地形陡峭、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是發生泥石流的主要條件。
本部分內容還涉及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兩者的危害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掠捎谑菐r體的滑動,因此危害主要表現為破壞和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等。泥石流往往與山洪相伴,因此破壞力更大,影響范圍也更廣泛,不僅破壞森林、農田、道路,甚至會摧毀聚落。兩者都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具體案例對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過程及危害進行分析。例如,2010年8月7日至8日在甘肅舟曲縣發生的特大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龍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當地電力、交通、通信中斷,城區4萬多居民用水完全中斷,米、面、油等物資嚴重緊缺。
對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可以結合影響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因素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廣泛,發生頻繁,尤以西南山區最為多發。
【活動: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教科書提供的“活動”主旨是讓學生認識自然災害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進而理解自然災害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活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各種自然災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自然災害在發生之后,會誘發一連串的次生災害。要理解災害要素之間存在一系列自行連續發生的相互作用,其作用使該組災害要素具有整體性。
“活動”中三個問題在思維上層層深入,具有遞進關系。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從一種災害出發,分析該種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圖示將旱災及其引發的災害作為范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地震災害及其引發的災害進行分析。地震災害可能引發海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水災等。在分析中,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說明地震災害為什么會引發上述這些災害。例如,如果地震發生在沿;蚝5,往往會形成巨大的海嘯;如果地震發生在山區,往往會造成山體或者巖體破碎,或使得處于重力平衡中的山體或者巖體失去平衡,導致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發生;地震引發的山體崩塌、滑坡等會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而堰塞湖一旦決口就很有可能引發洪災。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分析災害鏈條的邏輯線索,這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災害發生的過程,也能理解災害的相互聯系。題目中提供了旱災的范例,學生可以參考旱災引發的災害鏈條來完成地震的災害鏈條。在作答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災害鏈條中的關鍵詞,例如在地震引發的災害中“堰塞湖”是關鍵詞,并根據關鍵詞進行反向推理。堰塞湖主要是由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一旦潰決就會引發洪澇災害。
第三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自然災害,通過列舉所在地區的自然災害并繪制災害鏈條來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由于問題涉及的是本地區,因此教師可以以所在地區多發的自然災害作為案例,引導學生詳細解釋與說明。關于災害鏈條的梳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考第二個問題,將分析的方法運用于本題的解答中,提升學生遷移運用的能力。
評價建議
一、評價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參照學業質量標準,可制定本節評價目標(表6-4)。
表6-4 第六章第二節教學及評價目標
1.本節內容在知識層面上要求學生能了解地震災害、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基本概念、危害及分布特征,同時能運用資料說明災害的形成原因。知識評價方面不能過度關注知識的記憶,而是要關注知識的理解過程。例如,在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地震災害概念時,不能僅僅以能否準確無誤地說出“什么是地震”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而是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并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等多種方式表達。
2.在教學評價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的評價。本節內容難點在于對地質災害成因的分析。學生要能根據提供的材料說明災害發生的原因,在說明成因時教師要能對學生表現出的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以及地理思維方法進行合理的評價。例如,在說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成因時,學生能否從材料中提取形成滑坡或泥石流災害的主要因素,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認識其內在的相互作用機制。
3.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從災害鏈條的角度分析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引發的其他災害,進而理解災害影響要素之間、不同災害之間的聯系。學生要能結合上述災害的時空變化,分析其發生和發展過程。此外,在分析災害發生原因的時候要能從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角度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即從“人對地的影響”和“地對人的影響”兩方面入手。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時災害也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在分析地質災害時還要能從特定區域中加以認識,理解區域特征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從中評價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地理實踐力的評價中,要關注對學生獲取和處理簡單信息能力的評價。教師可以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提取、加工、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
4.本節內容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也有明顯的滲透和體現。例如,教材在講述地震的危害時,強調“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在這一內容的評價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大災面前,我們不僅要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支援災區,而且要關注災區人民的心理健康,通過合理的方式撫慰災區人民的心理,幫助他們振作精神,共渡難關。
三、評價示例(以教材中活動為例)
活動: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材料略)
1.一種自然災害可能直接引發多種災害。參考旱災直接引發的災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發的各種災害。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5。
表6-5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6。
表6-6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6.2 地質災害
【教學目標和要求】
1.利用地圖,指出常見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與分布地區。
2.運用實例或材料,說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結合實例,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教材設計思路】
與第一節類似,本節也是為了落實“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而設計的,旨在幫助學生認識主要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與氣象災害類似,地質災害包含的具體災害種類也很多,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其中,我國常見并對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诖,教材分“地震”和“滑坡和泥石流”兩個標題,分別介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規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及其分布。
內容編排上,情境設計選取人們熟知的唐山大地震為素材,重點描繪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契合“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主旨。兩個標題均從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三個方面具體介紹。
“活動”以“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為主題,前兩個設問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讓學生認識自然災害往往具有關聯性,會形成災害鏈條,進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更嚴重、更深遠的影響。第三問讓學生依據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作答,旨在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
本節內容結構如圖6-3所示。

【內容要點說明】
情境設計
1.發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也是20世紀世界地震災害中死亡人數第一的強震。地震發生時,整個唐山市頃刻被夷為平地。即便40多年過去了,人們談起唐山大地震依舊心有余悸。鑒于此次地震的深遠影響,選取唐山大地震作為情境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
2.為了突出“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材引用唐山抗震紀念碑的碑文,詳細闡述唐山大地震的破壞性影響。
地震
1.地震對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還通過引發次生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延等,形成災害鏈或災害群,對人類活動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此外,地震對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長久影響,但因其滯后性和隱蔽性,往往被人忽略。
2.地震往往發生在板塊和板塊交界處。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我國地跨兩大地震帶,是世界大陸地震多發區,地震不僅發生范圍廣、頻度高、強度大,而且危害大。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傮w來看,我國地震西多東少,地震規模也是西部地區大于東部地區,但從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來看,東部地區明顯比西部地區嚴重。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均為山地丘陵區的松散巖體或土體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滑動,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現象,在空間分布上較為重合。因此,本節將兩者合并介紹。
2.滑坡和泥石流的辨別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在野外辨別滑坡和泥石流較為簡單,滑坡是巖體或土體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迸發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塊的洪流。前者多發生在山體表面,后者多發生于溝谷且伴隨大量水流。教材選擇的圖6.11和圖6.12,有助于學生直觀了解兩者的異同。
【教學建議】
教學思路及方法建議
本節教學總體上可以遵循“情境感知-案例分析-分組探究-共同建構”的思路展開?梢岳“河北唐山大地震”的情境,提出核心問題: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進而引出地震的成因及危害。此外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地震災害屬于地質災害的一種。地質災害有多種類型,不僅包括地震災害,還有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這些災害的概念、分布以及危害。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具體教學過程,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教學中要積極倡導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引導學生對地質災害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也可以結合學生的親身體驗,以他們身邊曾經發生或者聽說過的地質災害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災害發生的過程和原因。通過學習災害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對未來生活有很大幫助。
二、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按“概念-原理-案例”的思路幫助學生掌握災害分析的一般思路。
教學中要強調概念的重要性,通過概念教學幫助學生厘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例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災害之間的聯系,認識一種災害可能會引發其他災害,進而理解災害鏈的內涵。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對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震級與烈度、滑坡與泥石流等,進行辨析與區分。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辨析這些相近的概念。
三、地質災害的發生過程及形成原因是學生較難把握的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可視化的教學方式,通過圖形或視頻呈現災害發生的過程,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此外,教科書還通過圖片、資料等形式呈現了一些災害案例,教師可以進一步提供資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探究這些災害發生的特征及原因。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知識,也能提升信息獲取、加工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說明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危害”。“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課時建議 1課時。
實施建議
【導入】
教學中運用教材的情境設計可起到兩個作用。一是導入正文,引發學生對地震災害的思考,進而探究地質災害。二是該情境本身也是一個案例,教師可以在地震災害的教學中將其作為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地震的發生及危害等。
【地震】
學生知道地震發生時主要表現為地面震動,但是對于地震發生的過程比較陌生。特別是一些專業名詞,如地應力、地震波等,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善于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這些概念,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模擬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地震的發生過程。例如,在解釋應力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一張紙作為教具,通過從兩側向內部擠壓和向兩邊拉伸來演示應力的作用。
在闡釋地震的發生過程時,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地震構造示意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圖中涉及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線、震中距以及地震波等概念,教學中不要求學生一一記憶,只要能結合示意圖有一定了解即可。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案例,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次地震災害進行實際分析,并將相關概念滲透其中,在分析中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教學中要注重概念的辨析。在地震災害的內容中引導學生理解震級和烈度的內涵,注意兩者的區別。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越大。烈度是地震發生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烈度除了與震級有關,還受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影響。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即便是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區,地震烈度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別。
關于地震的危害,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從感性認識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地震災害給人們生命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此外還可以結合一些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地震所引發的其他災害。例如,1960年智利8.5級大地震,引發巨大的海嘯,智利沿海地區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壞房屋16萬棟;不僅如此,海浪快速掃過太平洋,使日本沿海大量住宅和農田被沖毀,15萬人無家可歸。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發生8.0級地震,誘發多起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江河形成多個堰塞湖,造成極大損失。在這一內容中,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災害鏈和災害群的概念。各種自然災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常常會誘發一連串的次生災害,這種現象稱為災害的連發性或者災害鏈。準確理解災害鏈也為后續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
教材在地震災害所帶來的影響中還特別強調了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且說明這些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隱蔽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久。這體現了教材的人文關懷,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地震災害給人們心理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全面理解地震的危害。
關于地震的分布,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世界板塊分布圖及世界地震分布圖,通過這兩幅圖來引導學生理解地震分布與板塊交界的關系。該部分內容在初中地理中有所涉及,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初中所學知識,對照地圖說明世界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對于我國地震發生頻繁的地區,教師可以結合世界兩大地震帶說明:臺灣主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西藏、云南、四川等主要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
【滑坡和泥石流】
由于大多學生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缺乏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等素材幫助學生認識災害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概念。在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概念解釋中,教師可以采用比較法說明兩種災害的異同。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中圖6.12和圖6.13引導學生首先從外部特征對滑坡和泥石流進行區分;率巧降匦逼律系膸r體或者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從圖片中也可以看到巖體是整體下滑的。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從圖中可以看到泥石流是水和沙石混合并傾瀉而下的。這兩種災害也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導致的地質災害,而且都具有突發性的特點。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影響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因素?梢越M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轮饕鞘苤亓σ蛩赜绊,因此較大的坡度是引發滑坡的重要因素。此外,巖體中滑動面的存在和降水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由于巖體中存在滑動面,當大量雨水浸入,滑動面摩擦力減小,同時滑坡體載荷増加,就容易發生滑坡現象。因此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而影響泥石流發生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坡度、降水以及地表的破碎度等。因此,地形陡峭、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是發生泥石流的主要條件。
本部分內容還涉及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兩者的危害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掠捎谑菐r體的滑動,因此危害主要表現為破壞和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等。泥石流往往與山洪相伴,因此破壞力更大,影響范圍也更廣泛,不僅破壞森林、農田、道路,甚至會摧毀聚落。兩者都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具體案例對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過程及危害進行分析。例如,2010年8月7日至8日在甘肅舟曲縣發生的特大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龍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當地電力、交通、通信中斷,城區4萬多居民用水完全中斷,米、面、油等物資嚴重緊缺。
對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可以結合影響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因素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廣泛,發生頻繁,尤以西南山區最為多發。
【活動: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教科書提供的“活動”主旨是讓學生認識自然災害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進而理解自然災害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活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各種自然災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自然災害在發生之后,會誘發一連串的次生災害。要理解災害要素之間存在一系列自行連續發生的相互作用,其作用使該組災害要素具有整體性。
“活動”中三個問題在思維上層層深入,具有遞進關系。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從一種災害出發,分析該種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圖示將旱災及其引發的災害作為范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地震災害及其引發的災害進行分析。地震災害可能引發海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水災等。在分析中,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說明地震災害為什么會引發上述這些災害。例如,如果地震發生在沿;蚝5,往往會形成巨大的海嘯;如果地震發生在山區,往往會造成山體或者巖體破碎,或使得處于重力平衡中的山體或者巖體失去平衡,導致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發生;地震引發的山體崩塌、滑坡等會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而堰塞湖一旦決口就很有可能引發洪災。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分析災害鏈條的邏輯線索,這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災害發生的過程,也能理解災害的相互聯系。題目中提供了旱災的范例,學生可以參考旱災引發的災害鏈條來完成地震的災害鏈條。在作答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災害鏈條中的關鍵詞,例如在地震引發的災害中“堰塞湖”是關鍵詞,并根據關鍵詞進行反向推理。堰塞湖主要是由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一旦潰決就會引發洪澇災害。
第三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自然災害,通過列舉所在地區的自然災害并繪制災害鏈條來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由于問題涉及的是本地區,因此教師可以以所在地區多發的自然災害作為案例,引導學生詳細解釋與說明。關于災害鏈條的梳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考第二個問題,將分析的方法運用于本題的解答中,提升學生遷移運用的能力。
評價建議
一、評價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參照學業質量標準,可制定本節評價目標(表6-4)。
表6-4 第六章第二節教學及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分析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 | 能夠根據資料,說出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 | 能夠運用資料,說明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在說明地質災害成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發生規律 |
說明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 | 能根據資料,說出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地區 | 能夠運用資料,說明地質災害的主要分布地區,并能歸納其分布特征 |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從時空角度,分析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 |
分析地質災害產生的危害 | 能夠根據資料,列舉地質災害對人類活動某些方面的影響和危害 | 能夠運用資料,較為全面地分析地質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 |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全面分析地質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及地理環境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
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 知道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孤立的,與其他災害有一定的聯系,但是不能說出聯系的具體表現 | 了解自然災害之間具有關聯性,一種災害可能會引起其他災害,并能列舉所引發的一兩種災害類型 | 理解自然災害之間具有的關聯性,并能完整說明某種災害引發的災害鏈條 |
二、評價建議
1.本節內容在知識層面上要求學生能了解地震災害、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基本概念、危害及分布特征,同時能運用資料說明災害的形成原因。知識評價方面不能過度關注知識的記憶,而是要關注知識的理解過程。例如,在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地震災害概念時,不能僅僅以能否準確無誤地說出“什么是地震”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而是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并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等多種方式表達。
2.在教學評價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的評價。本節內容難點在于對地質災害成因的分析。學生要能根據提供的材料說明災害發生的原因,在說明成因時教師要能對學生表現出的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以及地理思維方法進行合理的評價。例如,在說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成因時,學生能否從材料中提取形成滑坡或泥石流災害的主要因素,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認識其內在的相互作用機制。
3.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從災害鏈條的角度分析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引發的其他災害,進而理解災害影響要素之間、不同災害之間的聯系。學生要能結合上述災害的時空變化,分析其發生和發展過程。此外,在分析災害發生原因的時候要能從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角度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即從“人對地的影響”和“地對人的影響”兩方面入手。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時災害也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在分析地質災害時還要能從特定區域中加以認識,理解區域特征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從中評價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地理實踐力的評價中,要關注對學生獲取和處理簡單信息能力的評價。教師可以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提取、加工、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
4.本節內容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也有明顯的滲透和體現。例如,教材在講述地震的危害時,強調“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在這一內容的評價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大災面前,我們不僅要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支援災區,而且要關注災區人民的心理健康,通過合理的方式撫慰災區人民的心理,幫助他們振作精神,共渡難關。
三、評價示例(以教材中活動為例)
活動: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材料略)
1.一種自然災害可能直接引發多種災害。參考旱災直接引發的災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發的各種災害。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5。
表6-5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 表現 | 樣例 |
水平1 | 沒有全部列舉地震所引發的六種自然災害,或者列舉錯誤 |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
水平2 | 能完整、準確地列出地震所引發的六種自然災害 | 海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水災 |
2.一種自然災害引發的災害,會進一步引發其他災害,從而形成一條災害鏈條。參考旱災引發的一條災害鏈條完成地震的災害鏈條。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6。
表6-6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 表現 | 樣例 |
水平1 | 未找到關聯點,僅僅列出地震引發的其他災害 | 地震-水災-堰塞湖-決堤 |
水平2 | 找到關聯點,并能進行合理推理 | 地震-崩塌-堰塞湖-洪災 |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