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網歡迎你!

    6.3 防災減災教師教學用書

    作者:地理人來源:未知 時間:2023-05-05 閱讀: 字體: 在線投稿
    第六章 自然災害
    6.3 防災減災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結合材料,認識我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手段。
    2.結合實例,闡述在面臨自然災害時宜采取的應對措施。
    【教材設計思路】
    了解自然災害是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有效防災和減災。因此,教材在第一節和第二節分別講述了常見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之后,在第三節安排了防災減災的內容。對應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說明……避災防災的措施”的“內容要求”,本節介紹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用舉例說明的方式給出了面對災害時的自救與互救措施。
    “防災減災手段”這一標題主要從災害監測、災害防御、災害救援與救助、災后恢復等方面介紹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的進展。我國地跨兩大地震帶,近年來地震較為頻發,帶來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有效預報地震對減弱地震災情至關重要。因此,教材選取了“地震預報系統”作為案例,重點闡述其工作原理和成功經驗。為了強調認識災害救援工作及其重要性,教材安排了題為“認識地震專業救援隊”的“活動”。“活動”在介紹我國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及其在2001-2017年參與的地震救援行動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說明地震救援的專業性、及時性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災害發生時,自救與互救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自救與互救”這一標題介紹了常見的可預報的自然災害,如洪澇和臺風災害;難以預報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在災前、災中和災后的基本自救與互救措施。隨著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可合理運用電子產品幫助避災。教材將“了解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設計為“活動”,目的是說明互聯網和電子產品可以幫助避災,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本節內容結構如圖6-4所示。

    【內容要點說明】
    情境設計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我國繼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為“防災減災日”。教材中圖6.14為防災減災日圖標。教材由“防災減災日”這一話題引出本節內容,兩個設問分別與兩個標題的內容相呼應。
    防災減災手段
    1.災害監測方面,我國建成了由人造衛星、氣象站、水文站、地震臺、地質環境監測站等組成的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教材中圖6.15展示了黃河龍門水文站工作人員進行吊箱測流的場景。此外,教材本著讓學生一般了解的目的,設計了地震預警系統的案例。
    2.災害防御方面,我國從防災工程、政策法規、減災教育等多個方面著手,以控制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其中,水庫、堤壩、防護林等防災工程,通過改變自然災害系統,以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
    3.災害救援與救助方面,我國有關于不同自然災害的緊急預案,災情發生時可按照預案調動救援物資和人員。我國還建立了多個地震救援隊,包括一支地震專業救援隊伍,不僅在國內地震救援方面發揮很大作用,在國外發生強震時,也會奔赴現場,進行救災援助。
    4.災后恢復也是防災減災的重要環節。災后恢復不僅能幫助災區群眾恢復生產、生活及社會經濟,還能夠幫助重建區增強防災能力。災害中損毀嚴重的區域有時會采取異地重建方式進行恢復。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災區—北川縣,即采取異地重建方式,將相鄰縣的部分適合建設的鄉鎮劃歸北川,建設北川新縣城,如教材中圖6.17所示。
    自救與互救
    1.自救與互救極為重要。“小災靠自救,中災靠互救,大災靠國家”。不同程度的災害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國家可以集中全國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救援與救助。面對數量巨大的中災和小災,自救和互救的作用往往更為重要。即便是面對重大自然災害,開展自救和互救也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2.學生掌握一些自救與互救的具體措施,能夠在災害發生時更好地保護自己、拯救他人生命。教材從災前準備、災中救助和災后自我保護三個方面簡要介紹可預報的洪澇、臺風災害和難預報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自救與互救措施。對于可預報的洪澇和臺風災害而言,災前準備至關重要;而對于較難預報的地震災害來說,災中救助更為重要,因避震情況較為復雜,處于不同的情況,采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教學建議】
    教學思路及方法建議
    本節教學總體上可以遵循“情境導入-歸納總結-實踐運用”的思路展開。首先要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問題:國家在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個人遇到自然災害,應該如何做?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了解防災減災的手段,包括災害監測、災害防御、災害救援與救助以及災后恢復等方面。積極引導學生認識自救、互救的一些方法。教師可以提供災害情境,讓學生開展演練或者模擬操作,幫助學生提高實踐運用能力。具體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積極倡導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本節內容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引導學生了解防災減災的手段。同時,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理解防災減災的一些措施和設施,如吊箱測流、地震預警系統等。此外,要讓學生認識自救與互救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自救與互救的知識,同時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層面習得自救與互救的技能和方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開展自救與互救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體驗,積累經驗,提升自救與互救的實際能力。
    2.引導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中要以此前學習的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為基礎,幫助學生認識防災減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導學生了解國家防災減災手段的同時,認識防災減災工作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對于個人來說,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可以更好地開展自救和互救,在關鍵時刻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的可能。
    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了解防災減災的措施”。“我國防災減災的手段和個人自救互救的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課時建議    1課時。
    實施建議
    【導入】
    本節內容以我國將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間5月12日設為“防災減災日”為案例設計情境,闡述“防災減災日”設立的重要意義—提醒社會各界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你知道國家在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嗎?遭遇自然災害,你會怎么做?
    教師要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進行防災減災。同時,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該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把每年的5月12日設為“防災減災日”?這具有怎樣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認識防災減災的重要性。
    【防災減災手段】
    本節課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防災減災的內涵。防災減災就是要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來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其核心在于“減”。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到“減”是減少災害,而不是杜絕災害。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防災減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減災有利于保持經濟、政治穩定,也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中提出減輕災害風險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完成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因素。
    本部分內容主要涉及國家層面上防災減災的措施,尤其突出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角度認識依靠科技進步是防災減災的基礎,認識防災減災必須納入法制軌道,了解一些具體的防災措施和對策。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制定的“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指導方針。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讓學生認識我國已建成嚴謹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在面對災害時形成“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應急管理體制。防災減災的手段包括災害監測、災害防御、災害救援與救助以及災后恢復等。由于第四節“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著重對災害監測進行闡述,因此本節內容中的災害監測可以重點落在災害監測的重要性上。在災害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動態監測,可以及時了解災害的進程和態勢,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把災害信息傳送到各級抗災指揮機構,幫助抗災機構有效地組織抗災活動,檢查各種措施的效果,以便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避免災害的蔓延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監測為災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教材中圖6.15介紹了吊箱測流。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了解吊箱測流的作用、優點及工作方法等。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水文站參觀,了解水文監測的基本知識。
    災害防御涉及防災減災工程、災害立法以及災害教育。防災減災工程通過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未來災害可能造成的破壞,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防災減災工程的內容:生命線系統工程,也就是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工程;生態系統工程,如防護林等;河海系統工程,包括隧道、船舶、水電站、港口及近海結構與設施、橋梁工程等;生產線工程,包括廠礦、場地、設備、商貿等。對于災害立法,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一些防治災害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對于災害教育,教師要讓學生認識災害教育對于防災減災的重要性。第46屆聯合國大會關于“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決議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的關鍵。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加強災害教育、提高全民減災意識的任務尤為迫切。
    災害救援與救助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資料,如2016年3月24日公布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該應急預案對組織指揮體系、災害預警響應、信息報告和發布、國家應急響應、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保障措施等進行規范和完善。在災害救援與救助中要保證救援物資和人員的及時調動,需要做好物資和人員的儲備。我國目前已經建設有一批國家級的救災物資儲備庫,以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順利調配救災物資。此外,教師還可以展示圖片和視頻等資料,讓學生認識救災過程中的其他工作,如各部門協同合作、保證應急交通線和通信的暢通、有序地開展救助與救援等。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識開展災害救援與救助的最大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對于災后恢復,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災后恢復最重要的目標是將自然災害的損失減到最小,增強重建區的防災能力。核心措施是盡快恢復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災區經濟和社會的恢
    復與發展。
    教材在本節還提供有關地震預警系統的案例。該案例介紹了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以及我國在地震預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引導學生了解地震災害預警系統的發展及作用。地震災害預警系統體現了科技對于減災防災的支撐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地震預警系統會有更大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對我國在地震預警方面取得的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客觀分析目前我國地震預警的發展狀況。雖然我國地震預警技術水平已相對較高,但受地震臺網密度等限制,尚難做到對每次地震進行精確預警。由此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能在將來為我國的地震預警作出貢獻。
    【活動:認識地震專業救援隊】
    “認識地震救援隊”這一活動,通過文字和圖表資料介紹了地震專業救援隊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以及我國地震救援隊的救援情況。通過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地震專業救援隊的職責、人員結構以及救援設備,同時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建立地震專業救援隊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展示我國綜合國力的表現。我國參與國際救助救援不僅是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也是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認識,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活動”中的第一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了解地震專業救援隊的專業構成和專業救援設備的配置,其實質是幫助學生認識在地震來臨時需要哪些專業人員的救援,需要提供哪些救援支持。在回答該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救援過程中會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如人員的搜救、傷員的救治以及受災群眾的安置等。據此可以判斷,需要的人員包括負責協調、技術和保障工作的專家和管理人員,從事搜索、營救和保障工作的官兵以及進行醫療救治的醫護人員等。此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引導學生收集資料,了解相關的專業救援設備,如生命探測儀、小氣墊、月球燈以及防火隔熱服等,并能簡要說明這些設備的功能。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根據教材中表62的信息,讓學生計算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參與國際地震救援次數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數的比重。根據信息提取和簡單計算,可以得出該比重接近60%。根據這個比重,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參與的國際地震救援次數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數的比重較高,也反映岀我國地震緊急救援隊參與國際地震援救的表現突出,顯示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救援上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第三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強震發生后國際救援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小組從一個角度對該問題進行闡述。地震特別是大地震,在一個國家往往是發生次數極少的災害事件。一個國家組建一個專業的救援隊成本是極高的。但是在全世界,大地震發生的次數就高得多了。遇到強震,未組建專業救援隊的國家請求國際援助,就能大大降低救援成本。國際救援的優勢之一是大量優秀的救援人員。救援中需要大量專業人員,包括醫治傷員的醫護人員以及技術專家等,而各國的救援隊成員都是從全國各救援隊中挑選的富有經驗的優秀人員,他們可以承擔重任。國際救援還可以提供先進的救援設備,保證救援安全高效。有些受災國家可能面臨救災物資緊缺的問題,通過國際救援可以保障充足的救援物資并能將其及時送達受災地區。
    在探究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時,教師要能給學生滲透地理學“尺度轉換”的思想,培養學生地理學空間思維能力。
    【自救與互救】
    該部分內容從個人的角度介紹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面臨災害的關鍵時刻掌握一些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就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在講解災前準備的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災前準備主要是要關注災害的預報和預警信息,做好災害的防范。但是也要提醒學生不能輕信災害謠言,更不能去傳播謠言。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辨別信息的真偽。對于一些無法預報的災害也要樹立防災意識,并事先進行準備。例如,針對地震災害可以準備防災應急包,牢記地震撤離路線和附近應急避難場所。
    有條件的學?梢蚤_展地震演習活動,增強地震災害的應急能力。對于教材中圖6.18,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應急救援包中的物品,并引導學生說明這些物品的功能和作用。關于災害發生時的自救與互救,教師首先要向學生強調,災害救助中的基本原則是拯救生命優先,因此緊急逃生和自我保護是首要的。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和技巧十分必要。教材中列舉了洪澇災害、泥石流災害中的逃生和自救的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資料或者讓學生自己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其他災害自救的方法,可以將教學重點放在當地易發生的災害類型上,讓學生掌握更多該種災害自救與互救的知識和方法。
    對于災后的自救和互救,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科書提供的內容,并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同學分享與交流。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這樣做的原因,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活動:了解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
    “了解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初步了解應急避難場所的用途,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利用信息技術查找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及前往的最佳路線。“活動”重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活動”中的第一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電子地圖查找相關地理位置。在該問題中,要求學生查找的是“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因此學生在查找到多個應急避難場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能根據離家或者學校的距離遠近選擇最近的應急避難場所。此外,由于是查找學生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其所在位置應當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該地進行簡單描述,或實地探訪。
    第二個問題要求學生能運用電子地圖查找從學;蛘呔铀巴鶓北茈y場所的最佳路線。由于該問題實踐性較強,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在電腦上操作演示,再讓學生自行或者合作完成該問題。在電子地圖的查詢功能上有“線路”,點擊“線路”出現“起點”和“終點”。首先要確定起點是你的家還是學校,同時確定終點是哪個應急避難場所。然后開始搜索。搜索后可以發現電子地圖上顯示出很多路線,其中有“時間短”“換乘少”“少步行”等不同路線,還有“推薦路線”。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各條線路,最后選出最優路線。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說說“最優路線”的“優”體現在哪里,并非推薦的路線就一定是“優”,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
    第三個問題是選擇避難場地的問題。若所在地區沒有應急避難場所,需要你在附近選擇合適的避難場地。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由于災害具有突發性,因此在一般情況下選擇避難場所都是距離優先,也就是選擇距離最近的避難場所。如果所在地區沒有應急避難場所,就需要考慮就近選擇避難場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應急避難場所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析。通過文字材料及教材中圖6.19可以知道,應急避難場所一般都分布在城鎮的空曠地帶。因此,在選擇附近的應急避難場地時也可以遵循這一原則,如附近的廣場、公園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其中的理由:選擇在空曠地帶主要是有利于人員的疏散和人員的施救,同時也可以防止人員被倒塌建筑物砸傷等。
    評價建議
    一、評價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參照學業質量標準,可制定本節評價目標(表6-7)。
    表6-7  第六章第三節教學與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理解防災減災的重要性,樹立防災意識 知道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能初步具備防災意識 了解防災減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防災意識 理解防災減災具有的重要意義,具有較強的防災意識
    說明國家的防災減災手段 能夠根據資料,說出國家在防災減災方面的一些手段 能夠運用資料,說明國家在防災減災方面所采取的多種手段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從防災減災工作所涉及的災害監測、災害防御、災害救援、災后恢復等方面說明防災減災的一系列手段
    了解自救與互救的方法 能夠根據資料,說出一些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 能夠運用資料,根據不同的災害特點說出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能夠充分運用資料,針對不同的災害,說明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同時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

     

    二、評價建議
    1.本節內容要求學生要能從國家和個人兩個層面認識防災減災的措施和方法。在教學評價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進行評價。在案例分析中,側重考查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說明防災減災的措施和方法,同時引導學生在一般措施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災情進行有針對性地闡述。有關個人的自救與互救,教學評價中可以創設各種災害情境,讓學生說出在面臨災害時應對的方法,也可以模擬場景讓學生進行演練,進而對學生自救與互救的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查。
    2.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本節內容的教學要特別關注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因此可以對地理實踐力進行重點評價。評價的重點一方面體現在自救與互救的技能掌握方面,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實踐活動考查學生在自救與互救中運用地理信息技術的能力?梢越Y合教科書中提供的“活動”對學生防避災害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也可以借助校內研究性學習課程或是校本課程所開設的防災減災課程對學生防避災害的能力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查。
    3.在評價中還要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從個人角度,在防災減災、自救互救中都要積極發揚抗災的精神?篂木耋w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團結、勤勞勇敢、不畏艱難、敢于抗爭、患難與共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同時也體現了仁愛向善的人道主義精神。
    三、評價示例(以教材中活動為例)
    活動:認識地震專業救援隊(材料略)
    1.你認為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包括哪些專業救援人員?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8。
    表6-8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表現 樣例
    水平1 僅僅列舉小部分地震專業救援隊需要的專業救援人員 地震專業救援隊伍需要專業救援人員,例如軍隊
    水平2 比較全面地說出了地震專業救援隊中專業救援人員的構成 地震專業救援隊伍需要部隊、醫護人員以及從事技術和保障的專家
    水平3 不僅能全面地說出地震專業救援隊的專業構成,而且還能說明其理由 地震專業救援隊需要的人員包括負責協調、技術和保障工作的專家和管理人員,從事搜索、營救和保障工作的官兵以及進行醫療救治的醫護人員等

     

    2.計算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參與國際地震救援次數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數的比重。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9。
    表6-9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表現 樣例
    水平1 在信息提取中出現錯誤(有些國內援救行動誤認為是國際援救) 70%
    水平2 準確計算出中國地震緊急救援隊參與國際地震救援次數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數的比重 56%

     

    3.討論強震發生后國際救援的重要性。
    對本活動中學生的表現評價可參考表6-10。
    表6-10  活動表現評價及樣例
    水平 表現 樣例
    水平1 僅僅從一個方面闡述了國際救援的重要性 國際救援能為災區提供更多的救援人力
    水平2 能從兩個方面闡述國際救援的重要性 國際救援能提供更多的救援人力(包括軍隊和救援專家),而且還能提供更多的先進救援設備
    水平3 能從三個或以上方面闡述國際救援的重要性 國際救援能為災區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包括救援軍隊、醫護人員以及技術專家,還能提供先進的救援設備,同時能保障充足的救援物資迅速到位

     


      最新評論列表

      (共有 條評論) 我要發表評論
      色吧网_久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激激的五月天_91精品亚洲欧美午夜福利世界地理資訊 久久亚洲日韩天天做日日做综合亚洲欧洲国产日韩亚洲精品欧洲日韩综合第一页,日韩亚洲欧美色αv影视亚洲日韩电影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国产精品自产,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影视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国产精品一区中文字幕在播放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国产线播放综合,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级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观看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99久久婷婷国产麻豆精品电影_黑人粗大无码AV人妻一区_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0_2021国产最新无码精品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_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天天做综合网色综合国产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香蕉国产精品麻豆亚洲欧美日韩精品自拍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你拍偷拍_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久久_一级毛片国产a级毛片_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欧美亚洲另类精品第一页 免费看一级高潮毛片_精品无码在线_在线免费看毛片_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0_2021国产最新无码精品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_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天水云创一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泰元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常州洋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宏盛尼龙有限公司 山东海澜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兴永利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包头市华星稀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中联德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深圳电通纬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佳视窗科技有限公司